要说这张昺和谢贵,虽身为文臣,但却也有着几分文人的铮铮傲骨。面对朱棣的好言相劝,他们丝毫不为所动,坚决不肯投降。任凭朱棣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许以高官厚禄,这二人始终守节不屈。
朱棣倒也没那么多的耐心,当着北平众多官员以及城中百姓的面,将张昺和谢贵二人枭首示众,并将他们的首级高高悬挂于城门之上,以儆效尤。随后,朱棣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通演说,大声喊出“奉天靖难”的口号。
在朱棣那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话语声中,北平百姓无不为之动容。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正义凛然、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心中对朱棣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刻。于是乎,整个北平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皆愿追随朱棣共举义旗,反抗朝廷中的所谓“奸佞”。
黄子澄与齐泰二人,则成为了朱棣重火力输出的目标,口中的罪大恶极之人。按照朱棣所言,此次靖难之举正是冲着这两个奸臣而来。
道衍和尚在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语录中苦苦寻觅多时,终于找出了这样一条:倘若朝中出现奸佞之臣蛊惑圣听,致使皇帝昏庸无道,那么各地藩王便可率领兵马入京,铲除皇帝身边的那些小人。而黄子澄与齐泰现在就是教唆着新皇残害叔叔们的奸佞小人。
如此一来,朱棣此番起兵可谓是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其出师之名显得光明正大、无可挑剔。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子澄和齐泰二人,则自然而然地沦为了众人指责的对象,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罪人,注定要背负起那流传千古的恶名。
此时此刻,朝堂之上一片死寂,满朝文武皆噤若寒蝉,无人敢轻易发声。原因无他,就在不久前,被贬为庶民的朱楩率领着一小队禁军往云南逃,至今也只是在逃。然而朱棣可不一样,那是真刀真枪地正式起兵,在这些大臣们眼中,这无疑就是公然造反啊!
朱允炆气得脸色发青,浑身颤抖,怒不可遏地吼道:“齐先生,兵部赶快拟定一份作战方案,火速传至开平与山海关两地,命令他们务必死死围住朱棣,绝不能让他踏出北平城半步!”面对朱允炆的雷霆震怒,齐泰倒是表现得异常镇定,毫不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