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州城,宁静午后。
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李府书房的地面上。
书房内,三位京城来的钦差与李正的对话如丝如缕,继续编织着未来的可能。
经过刚才的一番劝说,这位翰林院的侍读李大人,似乎已经被话语中的某种力量所触动。
四人都是官场上的老狐狸,对于彼此的心思都心知肚明。
李正沉默了片刻,看向三位钦差:“三位仁兄,你们光临舍下,可是魏王所托?”
为首的钦差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几分自信与睿智。
“李大人,魏王殿下心怀天下,行事向来磊落,未曾给予我们具体嘱托。但我们深感其贤德,自愿为他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大人,请您细想,魏王殿下身为皇室嫡系,是圣上唯一的血脉子侄,他日登临大宝,乃是天命所归。您又有何可犹豫的呢?”
三人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李正的耳中,也悄然渗入了他的心田。
他眼中的光芒逐渐明亮,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与希望。
李正,这位饱读诗书、胸有大志的翰林侍读,科考二十年,终于登科二甲,本以为能平步青云,上报朝廷、下慰黎民。
然而,进入翰林院后,他却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混沌之中。
这里本该是通往内阁阁老、六部尚书的天梯之路,可他却在这里一待就是接近二十年。
他苦读圣贤之书,心中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爱。
他渴望能够施展才华,为朝廷尽忠,为百姓谋福。然而,朝廷奸臣当道,外戚跋扈,他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压下逐渐变得遥不可及。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和思考,李正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彷徨。
“我丁忧在家这两年,对魏王殿下也有所了解。他英勇果敢,智勇双全,一心为国为民,不图私利。这样的皇亲贵胄,在朝中实属难得。”
“但是,这毕竟是双王夺嫡之争,一旦涉足其中,便是生死未卜。我李正虽不惧生死,但也不能不考虑家人。”
为首的钦差轻轻拍了拍李正的肩膀,声音中充满了理解和鼓励。
“李大人,您所顾虑的,我们都明白。但请您相信,魏王殿下是真正的明君之选。他若能登基为帝,必将一扫朝中奸佞,还百姓一个清明盛世。”
这时,另外两个钦差也跟着附和道:“李大人,您身在翰林,心系天下。难道您愿意就这样看着国家沉沦,百姓受苦吗?”
“是啊,京城那位靖王的秉性您也是知道的,外宽内窄,看似仁厚,实则毫无度量,您愿意看着这样的人登基吗?”
李正深吸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好!我李正虽不才,但也愿意为魏王殿下尽一份绵薄之力。从今往后,我豁出身家性命,与三位仁兄共同为朝廷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在李正坚定地表示愿意支持魏王朱麒之后,三位京城来的钦差脸上都洋溢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他们这次果然没有白来,为魏王寻得如此良才,也算是他们的投名状了。
为首的钦差站起身来,向李正深深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