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朕,崇祯挽救大明> 第11章 收人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收人心(2 / 2)

况乎九五之尊,一言可定人生死,谁敢妄议,定叫他舌敝唇焦,再难启齿。

“杨卿家,朕连日深思,昔年令尊杨鹤之事,实乃朝廷之失,非卿父之过。错在朝堂,岂可累及无辜?

故朕已草诏,欲为令尊平反昭雪。

念其年迈,待时机成熟,便迎归故里,安享天伦之乐。”

崇祯沉吟片刻,言辞恳切。

此事回溯,实乃前朝遗恨,想当年陕西盗影初现,朝野间剿抚之争如火如荼,终是前任一念之差,择抚弃剿,留下千古遗憾。

今朕拨乱反正,以慰忠魂,亦示天下以公道。

担当安抚盗寇重任者,乃杨嗣昌之尊父杨鹤,其人品端方,清廉若水,洞悉贼影起因,皆源自饥馑与失地之痛。

若朝廷恩威并施,赐田赐种,则盗患自消,如春雪遇阳。

然世事难料,朝廷吝啬之至,仅赐银十万两、粮两万石,犹如杯水车薪。

彼时,紫金梁、八大王等群雄并起,部众浩瀚,七八万众,区区财物,何以平乱?

更兼朝廷对士绅兼并土地视而不见,致使招安之众,稍得温饱,旋而复叛,犹如火中取栗,难以为继。

此事非杨鹤之过,乃前朝遗祸,然朝堂之上,需有替罪之羔羊。

东林党人畏首畏尾,不敢指责前任,遂将罪责转嫁于三边总督杨鹤之身,致其身陷囹圄,几遭不测。

彼时,初入仕途之杨嗣昌,闻父蒙冤,心急如焚,三上疏表,愿以身代之,其孝心感天动地。

终得前任宽宥,杨鹤免死,然流放之苦,父子皆痛彻心扉。

崇祯帝明察秋毫,知杨嗣昌乃忠孝两全之士,遂欲纠偏补过,以慰其心。

未料杨嗣昌闻旨,泪如雨下,跪于御前,声泪俱下:

“臣愿代父领陛下之恩,此生誓以肝脑涂地,效忠陛下,万死不辞!”

此情此景,令人动容,亦彰显其忠孝节义之光辉。

杨嗣昌心结深重,父杨鹤之难,如利剑穿心,每当京城繁华映照心头,便念及千里风霜中老父之苦,痛彻心扉。

文人士大夫,名节重于泰山,其父一生清廉如水,却错被冠以无能之名,遗笑后世,想及此,杨嗣昌心中五味杂陈,父之苦痛,感同身受。

幸而崇祯圣明,一朝昭雪其父冤屈,杨嗣昌感激涕零,如沐春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