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务衙门之议,令温体仁等宿臣犹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北。
毕竟,正二品已臻文臣之巅,而今凭空降世的正三品衙门,直逼六部与督察院之尊,实乃惊世骇俗,令群臣瞠目结舌。
往昔,新衙门之设,朝堂必沸如汤,今日却异乎寻常,温体仁等老狐狸皆作壁上观,静待圣裁,俨然一群沉稳的蛰龙,静候风云际会。
崇祯帝缓缓而言,谈及外务府之重任:
“此府,犹如朝廷之喉舌,既传圣意于四海,又导舆情之向背,调和庙堂与江湖、官民之隙,更掌民间思潮之舵,发行邸报,遍洒甘霖,使万民洞悉国是,免受奸佞蛊惑。”
此言一出,外务府之真容渐显,实则乃后世宣传部之雏形,于无声处听惊雷,尽显帝王权谋与深邃。
崇祯帝于钱士升案初露端倪,洞悉民间与士子信息闭塞,所闻多为道听途说,权威阙如,易遭奸佞蛊惑,心忧如焚。
然时局维艰,国库空虚,万般无奈,只得暂且搁置此念。
今落水案雷霆反腐,本意惠民兴邦,却遭奸邪操控,江南士子愤然游行,百姓群情激愤,误将圣君作昏聩,崇祯帝心中五味杂陈,怒而不发。
士绅阶层独揽舆论之舵,此风岂可长?
邸报古已有之,溯自汉时,犹如今之报纸,载录官宦更迭、四方异事、天灾人祸,然其流布仅限于官僚圈内,内容泛泛,乏善可陈。
“陛下,微臣斗胆,以为此举欠妥。”
温体仁沉吟片刻,毅然决然,挺身而出。
虽知直言或触龙鳞,失却圣心,然身为内阁之首,职责所在,不容缄默。
崇祯闻之,眉宇间闪过一丝不悦,然内心亦知,忠言逆耳利于行,此等关键时刻,更需诤臣直言。
臣深知陛下设立外务衙门,意在导正民心向背,然邸报散播民间,犹如暗流涌动,恐有启迪民智之虞。
民智一旦觉醒,犹如破茧成蝶,世事纷扰恐难预料,望陛下审慎考量,勿使波澜四起。
此中深意,实乃古训之鉴。
孔圣人以儒学为纲,界分士农工商,树立读书人为尊,非但地位超然,更以知识为刃,使百姓安于隅角,便于王权稳固。
此乃千年传承之铁律,历代帝王皆奉为圭臬。
然则,铁律若破,犹如大厦之基动摇,朝廷安能稳坐钓鱼台?
温体仁大人深谙此道,故有此忧虑,实乃社稷之重也。
“臣亦恐民智之启,非福而祸,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兵部尚书洪承畴振臂一呼,言辞恳切。
“臣等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