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朕,崇祯挽救大明> 第146章 各自的算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 各自的算计(1 / 2)

史载郑芝龙对其嫡子郑森寄予厚望,不惜重金聘请鸿儒授业,更亲身及兄弟共授武艺兵法,望其文武双全。

然芝龙虽雄踞海疆,却憾于学识浅薄,不欲子承父业,漂泊风浪。

遗憾的是,他忽略了儒学之精髓,其忠孝之道,尤能铸就家国情怀,使人在忠孝难全时,毅然抉择国先于家。

此理念日后成郑森反对父降建虏之基石。

芝龙一意孤行,携黑甲卫归降,而郑森则毅然决然,弃父保志,领郑家军继续抗清大业,上演了一场“忠孝难两全,舍身取大义”的悲壮史诗。

多尔衮得之郑芝龙,犹失郑家军之实,不禁苦笑连连。

崇祯帝闻郑森之名,心生好奇,特召见之。杨嗣昌虽惑于帝之重视,仍遵旨行事。

郑森入殿,黑锦加身,气度不凡,面圣而不失礼数,尽显少年老成。

崇祯帝温言询问,赐以棉服,关怀备至,更问及芝龙送子之意。

郑森聪慧,直言不讳,坦言自己实为朝廷人质,一语道破天机。

崇祯帝闻之大笑,赞其聪颖,心中却暗自思量:此子未来,或成栋梁,或变荆棘,皆需审慎待之。

遂令郑森与太子同读,意在栽培。

郑森领命,心中虽有波澜,亦知此乃命运转折,需步步为营。

他深知伴君如虎,但对家国之责,未有丝毫懈怠。

此段历史,见证了郑森从稚嫩少年成长为民族英雄的历程,也映照出崇祯帝在乱世中寻求希望与稳定的复杂心境。

郑森之抉择,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牵动国家兴亡,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他对此事淡然处之,孩童心灵纯净如白纸,师者之教,皆可成材,即便是细微如头皮之痒,亦能育出郑森之才,他身为九五之尊,自信满满。

招揽名师,不过一纸诏书,天下鸿儒,无不趋之若鹜,竞相献艺。

崇祯帝让郑森伴读朱慈烺,实乃别有深意,不愿太子拘泥于儒术,更欲以广袤世界之见识,启迪其心智。

身为异世之魂,他誓不让太子沦为书卷蠹虫。

终决意让郑森寄居杨嗣昌府邸,杨公之忠诚无出其右,且文采飞扬,不逊钱谦益,或能潜移默化,成就异曲同工之妙。

“此子似有戒心。”

崇祯帝退郑森后,对杨嗣昌轻叹。“孩童初至京师,惧意难免。”

杨嗣昌淡然应之。

“郑森非池中之物,未来功业或可超越卿等,卿当多加提携,尤在国家大义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