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大唐气象> 第236章 会昌中兴之击破回鹘(5)此战的复盘与思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6章 会昌中兴之击破回鹘(5)此战的复盘与思考(1 / 2)

复盘此次作战,大唐获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充分放权,高度信任李德裕。中、晚唐时期的朋党之争闹得极凶,大唐实行的又是弱化相权的“群相制”。政见不一的宰相们,或从利益出发,或凭一己之见,在朝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特别是文宗时期,牛党来了李党退,李党得势牛党走,就只差拔拳相向。哪个叫道义,什么是斯文,一点都不要了。以至文宗发出了:“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慨叹!

武宗继任,他的性格与祖父宪宗颇为相似,是个有主见、敢决断的强势帝王。他解决朋党的方法很简单,但也极为有效。就是只用李德裕,只听他一人的!比如,在给不给嗢没斯粮食的问题上,另一位宰相陈夷行与李德裕意见不合,武宗毫不犹豫的选择相信李德裕。

而李德裕确实是个能做事、能成事,有大韬略、真本事的人,一点没让武宗失望。整场作战,各路唐军在李德裕绝对权威的指挥下,表现的秩序井然、配合默契,分工明确、执行高效,完全不见了以往那种玩寇自重、互相扯皮、观望不前的行为,令人不禁眼前一亮,依稀重现了宪宗与裴度平定淮西时的完美唱和。

二是用人得当,精选参战各将领。在战略战役层面,有宰相李德裕居中调度。在前方执行层面,对刘沔、张仲武、石雄三位将领的使用,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河中节度使刘沔原为名将李光颜的牙将,骁勇善战精于骑射。因跟随李光颜征讨叛藩吴元济立下战功,被调到西北戍边,先后担任泾原、北庭、振武节度使,具有丰富的对外作战经验。战争爆发前,李德裕委派兵部郎中李拭到前线巡边,并推荐优秀将帅。李拭高度评价了刘沔,说他有威略,可任大事。朝廷随即将刘沔调整为河中节度使,并兼任前方总指挥。

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原在卢龙所属雄武军(天津蓟县)担任指挥使。长期与奚、契丹、浑等游牧部落交往,对胡人的行为习性非常了解,在当地胡人中具有较高威望。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卢龙军一个月内两次发生兵变,先是原节度使史元忠被杀,牙将陈行泰暂时主政;很快陈行泰又被杀,牙将张绛上位,并向朝廷索求节钺。李德裕对武宗提议,不要急着答复,搁置起来等等再说。

果然没过不久,张仲武派人赴京城,向朝廷报告张绛残虐,请允准他出兵征讨。经李德裕询问得知,陈行泰、张绛均为外地调任,在卢龙没有群众基础。而张仲武出自卢龙,讲忠义、习战事、喜读书,颇受将士拥戴。

李德裕仍有些不放心,问他破敌之策,他说:“御兵在于得人心,倘若人心不服,兵再多也没用。”

李德裕又问失利了怎么办,他答:“幽州的粮食全都存放于妫州(今河北涿鹿)以北的七个镇上,万一打不进幽州,就占据居庸关,切断他们的粮道,耀州自然可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