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维夫正是趁着这样的局势扶摇直上、平步青云,最终得到了提拔和晋升。他被派遣至位于北印度地区的拘尸县担任尉从佐一职,其主要职责便是全力辅佐县尉去执行与军事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紧密关联的各项重要任务。
凭借着赫赫战功,阿托维夫有幸获赐一座拥有整整一百户人口规模的村落作为自己的封邑,此村坐落于锡兰郡境内。
实际上,这一举动背后蕴含深意——秦国正在积极地为那些新近获得擢升的蛮兵们开辟出更多空间和机会;与此同时,通过此种方式巧妙地将那些长期统率军队且势力渐长的蛮族将领移出军队系统之外。如此一来,既能防止他们过度膨胀、拥兵自重,又能借助“明升暗降”之计实现对潜在威胁的有效遏制。
在秦国严密完善的统治体系之中,各州府、郡县的各级官员无一例外都必须具备汉族人或者等同于汉族人的特殊身份标识。正因如此,他们与生俱来就享有比其所管辖区域内的蛮夷奴隶更为崇高尊贵的社会地位。
至于那些隶属于仆从军或奴兵队伍中的蛮族将领们,则在面对这群具有汉人同汉人双重属性的官吏时,不得不自降三等以示谦卑。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等级差异并非源自秦国明确颁布的法律法规条文约束,而是在漫长岁月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并固化下来的一种不成文惯例。
对于那些来自蛮荒之地的民族而言,要想真正融入秦国并成为其中一员,需要经历一系列艰难且漫长的步骤。首先,获得与汉族人相同的身份地位乃是至关重要的开端;紧接着,设法踏入汉族人的军政领域则是迈出的关键第二步;而最后一步,则是迎娶一位汉族或是东亚地区的女性作为妻子,并共同孕育后代。唯有当所有这些条件都得以满足之时,他们方可算作完全融入了秦国的利益体系之中。
然而,现实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顺遂。那些被视为仆从军或奴兵的蛮族人,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毫无发言权可言。尽管他们可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依旧无法改变其卑微的地位。
至于汉族女子,更是如同稀世珍宝般难以寻觅。幸运的是,在当地县尉的热心协助之下,阿托维夫最终成功地从东南亚的捉生军那里购得了一名女子。此女原籍乃膘族,自幼便遭俘获,此后一直接受着汉族文化的熏陶与教导。现今,她方才年满十四岁,正值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