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邦对儒家也无好感,楚汉争霸时两头下注,十足的墙头草两边摆!可总算是出钱出粮了,面子总归要给的。
若非两个老儒作证英布刺杀义帝,他就没有机会抺黑项羽,英布也不会被策反,打破其时楚强汉弱的局面!
所以儒家是立功了,总不能不给些好处。加上天下初定,张良又提早退休,身边一衣带水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人,让儒家进场也是平衡之法。
可儒家当时断层严重,没有什么精英人才,想扶也是扶不起的。所以还是被打压得喘不过气,直至蒯通之死,挑起了内斗,才有了喘息之机。
王与霸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思想界存在着争议,但是对汉代以来的帝王却有着深刻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杂用王霸之术。有关王、霸的关系,先秦争论较多。
孟子主张王、霸截然对立,认为实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而在荀子看来,王与霸虽有原则的区别,但并不是对立的。
相反,他认为霸道是王道的候补者,王道在于争取人心,而霸道在于同他国结好。王、霸可以互通。体现在治国上,他主张礼、法并用。从荀子开始,就有杂王、霸之势。
秦汉以后,既有倡导王道、排斥霸道者,也有倡霸道而贬王道者。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之一,但却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个法学家。一个着书立说,一个辅助君王统一天下,成就皆非凡。
所以儒家若要改变路线又要保持核心价值,荀子的立论就是突破口,也是下台阶!
到了文景之治时,儒家也回过气来了。
但汉景帝时发生了一件事,是法家失势开始。
七国之乱,源自晁错上疏的《削藩策》!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