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之路:巴中铁路建设的序章
还没等到第二天登报,修铁路的消息就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巴中。大街小巷,人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个关乎城市未来的大事。大部分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深知,铁路的到来将彻底改变巴中的面貌,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而那部分比较固执的老百姓,虽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兴奋得手舞足蹈,但也没有明显的不开心。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对改变有些恐惧,对未来缺乏足够的自信。然而,他们骨子里也有着质朴的顺从与坚韧,如果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他们向前,他们也不会强烈抗拒。这就是那个时代我国一部分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他们朴实憨厚,既守着传统,又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慢慢适应和前行。
大年三十上午,阳光洒在市政府的礼堂,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意义非凡的颁奖仪式。仪式的主角是金国藩教授、潘际銮教授,还有一名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副教授。今年,他们三人凭借着卓越的科研成果,荣获了巴中首届科技进步奖。
台下,参会人员的目光紧紧聚焦在台上领奖的三人身上。看着他们发自肺腑的笑容和那一长串丰厚的奖励,台下的人们心中满是敬佩与羡慕。敬佩的是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执着与突破,羡慕的是他们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和认可。
李丰坐在主席台上,将台下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心中不禁涌起一些想法,是不是可以多设立一些奖项,这些奖项的含金量虽然没有科技进步奖那么高,但同样能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锐意创新,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此外,评审委员会的组建也迫在眉睫。今年的评选工作是由市委常委负责的,虽然他们都是巴中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终究不是科研领域的专业人员。今年是因为这三位获奖者的科研成果远远领先于其他人,所以评选过程中没有出现争议。可往后呢?要是遇到科研成果难分伯仲的情况,让非专业的市委常委来评选,很可能会闹出笑话,影响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李丰觉得,让巴中学院副教授以上的老师来组成评选团队是个非常合理的选择。这些老师大多来自清华,他们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就算遇到他们不太熟悉的领域,凭借他们的人脉和学识,也能大致了解情况,或者联系到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来参与评审。这样一来,评选过程就能更加公正、专业。
另外,为了确保评审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李丰还打算从巴中本地的高学历科研人才里挑选几个代表加入评审委员会。他深知,评委会不能一家独大,必须保持多元性和平衡性。不过目前巴中暂时还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李丰心里清楚,就算是为了平衡各方,选出来的人也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至少在专业水平上要过硬,不然难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