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53章 审势度力,用兵之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章 审势度力,用兵之道(1 / 1)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中的此句名言,恰似熠熠生辉的智慧星辰,高悬于军事战略的浩瀚苍穹,为历代兵家指引方向,其光芒亦如涓涓细流,润泽着诸多领域,成为人们在竞争与挑战中权衡决策的思想源泉。

从字面意义解读,此用兵之法依据敌我兵力对比的差异,精心规划出六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应对举措,仿若六把独特的钥匙,旨在开启不同局势下胜利的大门。

“十则围之”,当我方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达到敌方十倍之多时,便如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将敌军重重围困。此情形下,我方拥有雄厚的兵力资源,能够对敌军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包围之势,如坚固的铜墙铁壁,令敌军插翅难逃。恰似古代大型围城战役,优势一方可在城池四周严密布防,切断敌军的补给线与增援通道,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绝境,最终在粮草耗尽、士气低落时被迫投降。例如,在历史上的垓下之战中,刘邦集结了多路大军,兵力远超项羽。韩信运用 “十则围之” 的策略,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汉军通过层层包围,压缩楚军的活动空间,使项羽及其军队陷入绝境,尽管项羽奋力突围,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乌江。这一战役充分彰显了在兵力悬殊时 “围之” 策略的巨大威力,以绝对优势兵力迫使敌军屈服。

“五则攻之”,若我方兵力是敌方的五倍左右,便具备了发动强大攻势的资本。此时,我方兵力相对充足,能够在进攻中保持一定的兵力优势与火力强度,对敌军防线实施有力的冲击与突破。这需要指挥官精准把握进攻时机、合理调配兵力,如巧妙的棋手布局落子,选择敌军防御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兵力发起猛烈攻击,力求迅速撕开敌军防线,打乱其防御体系,进而取得战斗的胜利。如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兵力虽未达魏国五倍,但相对占据优势。孙膑采用 “围魏救赵” 之计,实则也是 “五则攻之” 策略的灵活运用。齐国军队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在桂陵设伏,成功击败魏军。此役表明在具备一定兵力优势时,通过巧妙的战略谋划与战术实施,主动进攻可有效战胜敌军。

“倍则分之”,当我方兵力是敌方的两倍时,采取分化敌军的策略尤为关键。两倍的兵力虽不足以形成如 “十则围之” 那般压倒性的包围,亦难以如 “五则攻之” 直接强力突破,但可利用兵力优势,如灵动的剪刀,将敌军分割成若干孤立的部分。通过巧妙的战术调动、佯攻与突袭等手段,打乱敌军的部署与协同,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各部分之间无法相互支援,从而将整体优势转化为局部的绝对优势,再对被分割的敌军各个击破。例如在赤壁之战前的局部战斗中,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虽兵力远逊于曹操,但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张飞率少量兵力据水断桥,通过制造声势,迷惑曹军,使其误以为有伏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曹军兵力。这为刘备军的撤退与后续作战争取了时间与机会,体现了在兵力对比处于 “倍” 的状态下,分化敌军、创造战机的重要性。

“敌则能战之”,敌我双方兵力相当之时,考验的便是军队的战斗素养、战术运用以及指挥官的临阵指挥能力。此时,双方势均力敌,犹如两只实力相近的猛虎对峙,任何一方都难以凭借兵力优势轻易取胜。因此,需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军队的训练水平、士气斗志,以及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如巧妙的剑客在狭路相逢时使出精湛剑技。指挥官要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部署,把握战机,如敏锐的舵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掌控航向。或出奇兵突袭,或迂回包抄,或坚守阵地待敌露出破绽,通过在战斗过程中的细节把控与战术创新,争取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兵力大体相当。东晋军队在谢玄等将领指挥下,利用前秦军队内部的矛盾与指挥失误,采用诱敌深入、半渡而击等战术,以少胜多,战胜了前秦苻坚的大军。此役充分说明在敌我兵力相当时,战术运用与指挥决策的正确性对于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少则能逃之”,倘若我方兵力明显少于敌方,明智之举便是迅速撤离战场,保存实力。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若贸然应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此时,如同机敏的野兔面对强敌,迅速逃离危险区域,以退为进,为日后的反击或发展留存有生力量。例如在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后,刘备率领的蜀军在被东吴陆逊击败后,残部便迅速退往白帝城,避免了被东吴进一步追击歼灭,从而为蜀汉政权保留了一定的军事力量,使蜀汉得以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与东吴、曹魏的三足鼎立之势。这种在兵力劣势时及时撤退的策略,体现了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与对长远战略目标的坚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