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第一次二帝关会盟时,为了显示自身的强大,秦国派出了五千精锐护送白羽前往二帝关,而赵国方面派出的兵力则更多。
与第一次会盟时双方互不了解不同,经过二十多年的同盟关系,两国之间已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默契。
此外,赵国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尊秦,因此秦国也应该展现出更大度的姿态。这样一来,既能体现秦国的气度,又能巩固两国的联盟关系。
此次出行的成员中,白任无疑是核心人物。而裴耀曾担任大鸿胪,负责外交事务,如今转任礼部尚书,更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国家间的交往事宜。
贾阮作为秦国新一代文官领袖,代表着朝廷官员的形象和声誉,派他前往会盟可谓恰到好处。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白衍竟再次将朝廷大事托付给王邯。
自从白衍登基后,特别是阎苍提出六部制度削弱了丞相权力后,王邯在朝堂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连阎苍都认为此次会盟应由王邯领队,因为他曾参加过首次会盟,且其地位和资历完全有资格担当此任。
‘王丞相依然深受皇帝信任!’
白衍的这一决策让众人对朝堂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尽管有人认为“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目前来看,这种说法还为时尚早。
至于阎苍的任命倒是没有出乎大家的预料,毕竟他虽然战功赫赫,但资历尚浅,还无法胜任辅政大臣一职。
然而,将城外的南北二军军权全数交给他,这无疑让他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手中掌握着近万军队的阎苍,在保定城可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且,阎苍过往的战绩也让人对他充满信心。任何想要在此时挑起事端的人,都不得不掂量一下是否能承受得住来自阎苍的雷霆一击。
因此,白衍将军权交给他,的确是最明智的决策。
“剩下的事就由你们自己商量,朕乏了,诸位先行退去吧。“白衍疲惫地说道。
“臣等必不辜负陛下使命,臣等告退!“众臣恭敬地行礼后离去。
说了这么多话,又思考了政事,白衍的精力已经耗尽。众臣离开后,白衍回到小朝堂继续商议最后的布置。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确定了最后的人选,并安排好了相关器物。接着,他们又将赵国使者请来,就会盟的时间、议程等细节进行了仔细的协商。
最终,双方确定在次年春天于二帝关举行会盟,届时两国的代表将亲自出席,共商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