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这就是印度> 第3章 古印度文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古印度文学(2 / 2)

这部伟大的《吠陀经》历经数个世纪,凝聚了无数代人的智慧与心血方才得以成书。在那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它依靠着人们的口口相传来传承至今,堪称奇迹。这部巨着汇集了各式各样的圣歌、祷词、祭祀文本以及神秘的咒语等珍贵经文,可以说是古印度最初期的文学珍品。

在众多作品当中,《梨俱吠陀》诞生时间最为久远,其文学造诣也是最高的,它实际上是一部诗集,总共收录了一千零二十八首诗作。“颂”作为古印度特有的一种诗歌体裁,每一篇都由两行诗句构成,而每行又恰好包含十六个音节。这部着作主要围绕着赞颂神明展开,但同时也不乏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世俗诗篇。其核心主题涵盖了对大自然的礼赞,以及对社会万象的描绘等各类颂歌。

此外,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吠陀文学,还应将《梵书》(共计十五部)、《森林书》(共有八种版本)以及《奥义书》(数量多达两百余种)纳入其中。具体来说,《梵书》的主要功能在于解读和阐释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而《森林书》与《奥义书》则着重探究祭祀活动以及生命真谛,并由此奠定了印度神秘主义宗教哲学的根基。

二、史诗文学

大约公元前400年至公元400年左右,古印度出现了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与吠陀宗教文学不同,两大史诗属于世俗文学。

《摩诃婆罗多》堪称古印度雅利安人的民族史诗,其名蕴含着“伟大的婆罗多族”之意。此书规模磅礴、内容繁复,非出自一人之手。它起初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历经多位民间诗人搜集整理,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基本成形,最终于公元 4 世纪定稿。在古印度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摩诃婆罗多》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该史诗共有 18 篇,约 10 万颂,一度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

这部史诗主要讲述了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为争夺王位而展开的激烈斗争。双方历经无数波折,最终在为期 18 天的大战中决一胜负。这场战争波及印度的所有国家和部落,般度王一支大获全胜,居楼王一支则全部战死。其中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为后世的诗人和剧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如泉涌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罗摩衍那》,又名《罗摩传》或《罗摩的生平》,乃是古印度一部举足轻重的史诗巨着。全书共分为七篇,约有两万四千颂。据传,这部史诗的大部分情节在公元前四世纪时已初现雏形,直至公元二世纪方才正式成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