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子里面,只要爹没记住他们,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所以他努力读书,努力表现。
终于没有辜负娘的期望,成了中间这一波皇子里比较出挑的。
于是他十三岁被爹封为宁王,十五岁就就藩大宁。
大宁地处长城以外,东连辽东,西接宣府,从舆图上看,大宁的最北边形似尖刀,深入北元。
这就意味着除了屯守的军队外,大宁的四周都是北元部落。
就藩以后,他连一个踏实的觉都没睡过,最初的那一年,他天天都是和衣而睡,随时准备着北元扰边。
即便亲爹给了重兵,他也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在大宁站稳脚跟。
边塞之地,条件自然是很艰苦的。
对他这个年少时在京师长大的人来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他熬下来了。
还沾沾自喜。
除了三位哥哥的实力强悍之外,边防之地就属他大宁卫兵强马壮。
作为一个小了哥哥们那么多岁的弟弟,他极其自豪。
但在心里那份亲爹给加上的鸡血消耗光了以后,他慢慢的才发现。
所谓的看重,有时候,还不如不看重。
所谓的看重,其实,就是能派上用处的意思。
整个大明朝的边防,就是从东到西分划分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藩地,分别是十五子辽王、十七子宁王,四子燕王、十九子谷王、十三子代王、三子晋王、二子秦王、十六子庆王、十四子肃王九王,合称“九大塞王”。
九塞里,一半是大哥哥们,一半就是他们这些被爹看重的十几岁的孩子。
初初那会他还以为大家都在边防,相邻的哥哥弟弟大家可以互相帮衬一二。
后来才知道爹不许藩王擅自离开封地,所有就藩的皇子全都必须自力更生。
谁家的爹能这么舍得,把好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孤零零的往危机四伏的地方扔。
说得好听是爹的看重,是爹给备齐了人马出去历练,
实际上是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儿子再换另一个儿子顶上就好。
除了大哥,他们这些后面的孩子都是消耗品。
等大哥死了,朱允炆被册为皇太孙的时候,他发现爹还爱太子的孩子。
他们这些后来出生的孩子,全都是爹拿来维持大明朝传续下去的工具,是给大哥这一脉承继大明江山,加上去的一层又一层的保护。
他们这群半懂不懂的孩子,到了岁数就这么被亲爹踢出了家门,带着一个同样十几岁,什么都不懂的王妃拱卫边疆。
如果事情仅仅是这样,宁王也就认了。
谁让他不会投胎,没投成爹的第一个孩子也没投进太子家呢?
所有的兄弟都这样,他也没法抱怨什么。
可后面越来越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