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 第380章 大科普——明朝在钱银上的鸡贼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0章 大科普——明朝在钱银上的鸡贼一(2 / 2)

据现代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

(这个数,瓜表示存疑。就且听听吧。)

于是明朝中后期就有人说了——天下所供,竟不能满足王族所需。

所以当时官员们说,——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

实在拿不出银子给百官发工资,发点东西大家倒也能理解。

问题是,皇帝们的小算盘仍然打得非常鸡贼。

比如——

永乐二十二年,每斤胡椒算成十六贯钞票,苏木每斤算八贯钞票。

明宣宗宣德九年,仅仅过了十年时间,胡椒每斤就算成一百贯钞票,苏木每斤算成五十贯钞票,翻了六七倍。

其实在宣德朝之前,要光是说算了多少贯,翻了多少倍,倒也没啥毛病,因为宝钞不值钱了。

但问题是,工资是定额,从朱元璋的洪武朝就已成定制。

给多少米,给多少钞,全给规定的明明白白的。

哪怕通货膨胀到宝钞已经完全不值钱的地步了,工资还是按着定额发。

这种情况说起来就像朱元璋给儿孙定下来的名字规范一样。

到最后,生僻字用完了,拿着偏旁部首硬造,再后来,造不出来了,大家连个名字都取不上。

你说,宝钞不值钱了,难道皇帝不知道?

这压根就不可能。

可皇家权当不知,做出了更鸡贼的事。

成化七年,因为国库里存的棉布太多,积压久了,眼看都快烂了,皇帝遂宣布,以后就用细布给大家开工资。

一匹细布折算成二十石米。

然而,明代最好的三梭细布,一匹也不过能换二石米。

皇帝显然把布价抬高了十倍。而且发工资的时候用的是米粮来进行折算。

这比宣德年间还要更明晃晃的不要脸了。

成化十六年,细布也快发光了,又发粗布。

每阔白布一匹折米三十石。

一匹阔白布,也就是粗棉布,本来不过值银子三四钱,却算成三十石粮食,这就把布价抬高了近百倍,发工资的时候,一样用的是米粮折算法。

《明宪宗实录》称:“然三梭(布)一匹极细者,不过直银二两,而米价遇贵则有一石直银一两者。今布一匹折米三十石。轻重已自悬绝。后乃至以粗阔棉布直银三四钱者,亦折米三十石,则是粗布一匹而价银直三十两,自古所无也。”

这里,连皇帝实录都评价,自古以来,没有这么鸡贼的事!!!

工资低,经常拿不值钱的实物抵,跟瓜接下来要吐槽的,还只能算是小事。

最大的槽点是拖欠工资!!!

明人王琼在《双溪杂记》记载:“京官折俸四五年不得一支。外官通不得支。”

京官四五年没工资,白干。

外官比京官还惨,不得支。

总而言之,朝廷发俸禄时,在宝钞、粮食、布匹、实物之间反复折腾,反复拖欠,但是不管怎么折腾,这账算得不得不让人觉得,比周扒皮还周扒皮。

所有的换算越来越有利于皇帝,越来越不利于百官。

明代皇帝们的无赖嘴脸就是这样毫无遮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