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人的来源多是科道言官,一贯清贵的翰林反而不多,不是他们不想上题本,实在是他们现在忙得不可开交。
翰林院里的人一部分调任它岗,其中不少有野心之人年前选择了申请就任地方,一部分被选入编写神宗与光宗实录,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负责汇编阳明心学,剩下的人则被安排去抄录《永乐大典》。
实录与阳明心学可以慢慢编,但《永乐大典》却是要在朱由校新建的琼华宫落成前抄完。
时间紧任务重,不到一年的时间要抄录完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高达三点七亿的《永乐大典》,虽然朱由校允许他们用钢笔抄写,但工作量还是非常的庞大。
朱由校让翰林院抄录《永乐大典》,一个是给这些闲得蛋疼的翰林清贵们找点事做,另一个则是弥补前世《永乐大典》大多失佚的遗憾。
对此,朱由校还专门问了前司礼监掌印卢受《永乐大典》是否有一份作为永陵的陪葬,得到了他的肯定回答。
虽然永陵有备份,但不能再从地宫挖出来不是,朱由校可干不来郭某人与吴某人擅长干的事。
朱由校将这些上疏弹劾方从哲等人的题本,在考成法开始实施的时候,让司礼监送到了内阁,刘时敏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考成法正式实施的当月,在京文官的俸禄也同步进行了调整,相比老朱同志制定的标准,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都是实发,不再有什么宝钞、香料、布匹等物。
一半粮食一半银币,在这个粮食比什么都重要的历史小寒潮的要命节点,很多官员更愿意多发点粮食,家里有粮心里才不会慌。
虽然户部抄家得了不少粮食,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漕粮从南方运到京城,但现在整个北方到处都发生着或者即将发生战事,粮食显得尤其宝贵,朱由校与内阁都不愿发太多粮食给京城的官员。
相比以前的月俸粮食,现在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只要不是要养太多人,养一家人是绝对够的。
若是粮食实在不够吃,他们还有另一半月俸的银币可以去市场购买粮食。
随着新的俸禄方案下达到各衙门各官员,原先对考成法愤愤不平的官员,态度立马好了很多。
而那些之前多次弹劾方从哲等人的官员,也选择了暂时封笔。
当白花花的大米与面粉以及银币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时,他们哪还有什么怨言,虽然现在干活多了份考核,但俸禄却实打实涨了不少。
而且,认真办事说不定政绩考核的时候被评为上上,官位还能往上涨一张,说不定哪天还能入了天眼,那可就是青云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