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什么时候剿灭建奴或收复漠南蒙古,朱由校才会考虑授予几个爵位出去,而且很可能多是不予世袭的流爵,就算允许世袭也是爵位逐代递减,要想恢复祖上爵位,武勋的后代只能再次赚取新的军功。
朱由校如此调整爵位,一个是减缓大明财政负担,另一个则是保证勋贵的持续竞争力,而不是让后代们躺在先祖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坐享其成。
大明武勋的迅速没落,除了大明战神的推动,还有就是武勋后代们安逸日子过惯了,失去了先辈们的进取心。
武勋没落,预示着文官集团没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而导致文官集团不断做大,成为大明朝政的独角兽。
武勋无法抵抗文官集团,皇帝为了摆脱傀儡命运,不得不亲自下台与文官集团肉搏,比如正德帝朱厚照与嘉靖帝朱厚熜。
但皇帝一个人终究抵挡不住整个集团的攻伐,皇帝无奈之下要么组建自己军队,要么依赖身边宦官,或者利用高超的帝王平衡术,让文官集团之间狗咬狗。
正德帝刚开始采取的是推出身边的宦官与文官集团打擂台,自己躲在后面当裁判,但很快发现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压根不是文官们的对手,加上刘瑾的确手脚不干净,正德帝不得不放弃利用宦官帮自己夺回皇权。
放弃身边宦官后,正德帝选择了自己掌控军队,先是搬离紫禁城,选择到西苑西北角建立豹房作为自己的生活与办公场所。
搬到豹房的正德帝可不是为了所谓享乐的,而是一边处理国政一边训练军队,内校场可就在豹房的旁边。
为了掌控军队,正德帝除了在豹房训练军队,还想掌控京营与边军的军权。
为了抢回军权,更是不惜改名朱寿,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与镇国公,亲自带着大军与再度统一蒙古高原的达延汗进行人数规模达到十几万量级的大战,而且还打赢了,这就是史书上的应州大捷。
作为有明一朝被黑得最惨的几位皇帝之一,应州大捷自然不是士绅文官们想看到的,反而想着如何才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士绅文官们的刻意操作下,应州大捷最终成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可笑历史记录。
而再次统一蒙古高原的一代雄主自从应州大捷后,却再也不敢南下而牧马。
为大明赢得了几十年的战后和平的正德帝,因争抢皇权得罪了士绅阶级,就被颠倒黑白一味地抹黑。
而彻底倒向士绅文官却做出对大明王朝许多十分不利的明孝宗,却被评为了千古明君。
真是应了那句话,往往话本小说的正派人物都是些秀才文人,因为写话本小说的作者就是这些秀才文人,并且是其中有钱又有闲的处于士绅阶级金字塔顶端的学阀子弟。
应州大捷后,正德帝选择将自己的镇国公府定在宣府,而且是开府建衙,作为皇帝的正德帝开府建衙,那就是意味着他要另立朝廷,甩开京城的那帮士绅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