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古董店的老板,名叫葛定安,从他爷爷那一辈开始,家里就是做古玩生意的。
所以家庭条件一直都算是比较优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葛定安在年轻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折腾。
说白了那个时候就是个花花公子,他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成天到晚扛着音响穿着喇叭裤大街小巷放着《冬天里的一把火》,在当时这叫做一种潮流。
至于别人担心的今后工作什么的问题,葛定安从来都没有想过,因为他们家三代单传,他肯定是要回家接班的,所以学历什么的他不在乎,等时候到了跟着家里人练练手就行!
但是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年轻一代人喜欢的东西大多数都会被当成不务正业,而这种认知差一旦建立就很难扭转,所以往往父亲和儿子之间都会因为这种认知差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现在有个比较贴切的词叫“代沟”。
葛定安跟他父亲之间也不例外,看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学没上好,店里的事儿也搞不清楚,为此没少吵架。
那个时候葛定安觉得回家接班有什么好难的,那还不是往那儿一坐,有客上门就招呼,没客上门就睡觉。
可是古玩这个行当还真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能在这一行里面混得风生水起的人,靠得那是一双慧眼识金的招子。
你要对市场足够了解,对古玩足够了解,才能有捡漏的机会。
要不然屁都不懂就把店交给他,用不了几年,家里祖上那点儿基业就能让他给嚯嚯干净。
所以葛定安的父亲心里琢磨着不能让儿子在这么颓废下去,于是这就让葛定安跟着经常和店里面有合作往来的收荒人,一块儿去偏远地区收荒,本意是想好好磨磨这孩子。
所谓的收荒,实际上就是去一些农村家里面收购一些老物件儿,在古玩刚刚形成市场的时候,哪怕是在大街小巷,一只喂狗的碗都能捡漏。
但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想要捡漏那就得能吃苦,往往需要去一些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村落碰运气。
葛定安没办法,家里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只能跟着几个人一块儿去了贵州,甚至那个村子究竟叫什么名字,葛定安到现在都不知道。
他只记得,去的时候走了好几十公里的山路,村子没通电,大多数人都是光着脚。
在葛定安的眼中,他们这些人谈不上生活,只能算生存。
按照提前制定好的流程,几个人把在城里采购的一些物资分发给当地人,主要是以面粉、大米、白糖等等这些村子里面比较稀缺的普通物品。
一分钱也不收,因为这些人大多数比较排斥外地人,需要用这种方式取得人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