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六章 杏林春暖——董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杏林春暖——董奉(2 / 2)

民国的《重修信阳县志·山脉》记载:“董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峦竞秀,高出群山,上有黑龙潭、董奉寺,风景殊佳。一作董峰山,周氏祠附寺内。”“董奉寺,在县西南八十里董奉山上,山峰高峻,上开旷宇。相传汉董奉修道其中得仙,后人建祠祀之,故名。”当地人纷纷引种这种得以活命的“神仙茶”,采制后品饮清香怡人、甘醇回味,令人神清气爽,浑身舒坦,可治百病。千百年来,茶叶成为信阳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成了信阳人的“摇钱树”。相传,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曾经到此考察。

据明《永乐大典》记载:“太乙祥符观去城南二十五里,昔董奉植杏之处。”董奉晚年隐居豫章庐山莲花峰下,栽下满山红杏,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和药食同源的杏林园,被后代誉为“杏林始祖”。“杏茶治癔”的掌故流传经久不衰,他用以治病的“山药杏脯粥”如今成为九江人传统的养生滋补食品。

庐山有董奉居住的杏林草堂“董奉馆”、杏坛庵、伏虎庵,以及后人祭祀的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祖籍地福建长乐有一座以董奉命名的山“董奉山”,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福州茶亭街河上村明代时建有一座纪念董奉的“救生堂”。

有关董奉的故事,如“杏林春暖”、“虎口取粳”、“虎守杏林”、“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蚊”、“橘井泉香”、“敷浴治疠”、“斩鼍除魅”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历代文学名家留下不少盛赞董奉行医济世的名篇,如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宋朝陈师韩的“院宇萧萧锁暮烟,昔人曾见此升仙。静看今日流渠水,应是当年炼药泉”,梅尧臣的“桃花已满秦人洞,杏树犹存董奉祠。莫怪寒梅独多叶,只缘乐府有新诗”;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李时勉“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清代征士放的“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翁方钢的“岩幽虎心善,远吹来杏林。但坐掏石泉,溪回鸣玉琴。”等等。

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专用名词,人们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春风”这等来赞美高尚医风医德的医生。杏林文化是以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为基础,经过历代医家长期践行,自觉培育形成的基本医德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中华医学理念、从业形态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