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说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常遇春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这是自古名将几乎所共有的一个优点,与此相应的就是兵有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不扰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这同他出身农家有关,也是朱元璋在开拓事业中一贯严格要求的。常遇春与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议,免收百姓给军队交纳的粮草——寨粮,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注重发展屯田事业,以解决军队的粮饷,从而减轻了占领地区百姓的沉重负担。
在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上,常遇春处理得也比较好,在作战中能够节制诸将又能虚心与诸将研究对策,集思广益。他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始终无小间,当时,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并称,“一时名将称徐、常”。一个以谋略持重着称;一个以勇猛果敢闻名。
朱元璋很会用将,以徐达为正,常遇春为副,用其所长,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是明朝初期的一大损失,因当时还有元朝的残余势力,还未完全消灭,还有一些硬仗等着他去打。但对他个人来说,逃脱了朱元璋的谋杀,保全了他的荣誉,使他的英雄业绩得以流芳百世,与日月同辉,也是一件幸事。
常遇春逝世的消息,由信使用最快速度于七月二十三日上午送达应天,朱元璋闻讯惊倒于龙椅上,对于遇春之死极为悲恸,并怕遇春之妻蓝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马皇后就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蓝氏。次日,朱元璋也未上朝,召来刘基、李善长、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提出按宋太宗为韩王赵普的治丧礼仪来为遇春治丧。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日忠武,配享太庙。
朱元璋给了常遇春最高荣誉,古至明代,封鄂谥忠武,只有唐朝尉迟氏、宋朝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个。朱元璋还赋诗一首,表露其对常遇春逝世的极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自此开平王常遇春便永远长眠于钟山之上,永远的休息了。
常遇春逝世后,全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亲笔御提“勇动风云”四字,颁诏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三层大殿,巍峨壮观,于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