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八十八章 蒙古大汗——绰罗斯·也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八章 蒙古大汗——绰罗斯·也先(1 / 1)

绰罗斯·也先,蒙古族,绰罗斯·脱欢之子。简称也先,清朝时期译作额森,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也是相当于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的领袖,向明朝朝贡被封为敬顺王,同时被脱脱不花封为太师,在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极盛。

也先的父亲脱欢,统一了蒙古东部地区,也先继承成为瓦剌的首领,他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势力到达朝鲜北境,并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进攻明朝。在土木堡之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并包围北京,明朝形势危急,后围攻不成,退回蒙古,并释回明英宗。他统治时,致力于加强大汗的统治力,控制各部酋长,在击败岱总汗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但也引起一些不满和反抗,后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杀,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后分为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

脱欢逝世,他的儿子也先继承了他的地位,自称太师淮王,瓦剌诸部都服属于也先,脱欢为也先的霸业奠定了基础。脱脱不花空有大汗之名,不能节制也先势力的发展,每当去明朝入贡的时候,脱脱不花和也先主臣二人都派使者前去,明朝朝廷也下发两份答谢的敕令,赏赐的东西十分厚重。按照先前的成例,瓦剌部也先的使臣不得超过五十人,因为也先想得到明朝朝廷更多的赏赐,一年之内瓦剌使臣增至两千余人。明朝屡次下发敕令约束这种行为,也先都不拒不奉旨。而且瓦剌的使臣往来路上横行不法,屡次烧杀劫掠,又挟制其他部落的和他一起劫掠,勒索中原地区的贵重难得的物件,稍微不满足,就制造事端,明朝所赐的财物也是逐年增加。

就在此时,也先率军攻破了哈密,捉拿了哈密的国王和太后,然后回到了瓦剌。自此,瓦剌开始称雄西北,与明朝冲突加剧,除此之外,也先又和沙州、赤斤蒙古诸卫联姻以加强实力。接着,他攻破兀良哈,威胁明朝的属国朝鲜王朝,明朝的边将知也先势力迅速增加必然造成大祸,屡次向明英宗上书,明英宗仅仅是让边将仔细防御而已,没有了其他的举措。

也先攻打兀良哈,派遣使臣抵达明朝边镇大同乞粮,并且请求会见守备太监郭敬,朱祁镇敕令郭敬不要接见也先,也不要给他粮食。也先再次致书明朝宣府守将杨洪,杨洪奏报朝廷之后,朱祁镇要他礼遇瓦剌使臣,过了不久,也先的部众有前来归降的,说也先想要进攻中原,脱脱不花制止他,但是也先不听,很快他就要和其他部落结盟共同进攻明朝。当时明朝的使臣到瓦剌,也先等人的要求,使臣没有不允许的。瓦剌的使臣来到明朝,居然增加到了三千人,又谎报人数以领取更多的赏赐,礼部按照实际人数发给赏赐,也先使臣的请求仅仅得到五分之一,也先感到十分懊恼。

也先恩威利诱蒙古诸部,分几路大举入侵明朝:第一路为主力,也先带兵九万余进犯大同;第二路为疑兵,脱脱不花带兵三万余经古北口寇辽东,意在海西女真;第三路为伏马,阿剌知院带兵三万余经居庸关寇宣府;第四路为疑兵,骁将阿乐出带兵两千余进犯甘肃马场。这次全面战役中,也先动用共计16万人以上的部队。明朝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战报飞至北京,然而明长城于此时尚未完成,并且御驾亲征蒙古在朱瞻基前几乎成为明朝的惯例,而且朱祁镇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励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朱祁镇率军50万亲征,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独断。

明英宗此次出征,明朝由于仅准备了几天,十分仓促,而且途中军粮不继,军心已经不稳,也先击败了前线应战的明军,王振听说后开始惊慌撤退,撤出了大同。然而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让朱祁镇到他的家乡蔚州,不顾大同总兵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反对,匆忙改变行军路线。行四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损坏家乡庄稼,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此时,也先的瓦剌大军追了上来,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被飞石矢砸死沙场,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骑五万前去阻击也先,到了鹞儿岭,也中也先的埋伏,五万骑全部覆没。明英宗在八月十四日到达土木堡,离怀来城仅20里,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武刚车没能到达,下令就地宿营。

面对也先大军的追杀,明朝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也先率军等待不攻,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也先待明军口渴难耐,军心涣散再进攻。然而当地仅有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也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占据,明朝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也先派军包围土木堡,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朱祁镇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也先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全部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