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能说孙权做得不对,毕竟那时候的郑伦孤立无援,身边仅五十来人,加上荆州军还在追击郑伦,这的确是一个极好的刺杀郑伦的机会。
孙策与太史慈携手回到中军大帐,两人坐定后,孙策也没有藏着掖着的,直接开口问道:“子义是如何知道仲谋干下了这大逆不道之事?”
太史慈没有直接回答,反倒问了一句,“子烈现在怎么样?”
“子烈受伤不轻,但不致命,他主要是体力消耗过大,所以身体很虚弱,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听到这句话,太史慈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长长地舒了口气。
陈武身份特殊,他不仅是郑伦的贴身护卫副统领,更是郑伦的心腹爱将,如果他真有个三长两短,郑伦必定不会善罢甘休,甚至有可能举兵为其报仇。到那时,事情恐怕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太史慈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子烈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啊!他在进入江夏之前,便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安排两名陷阵营的兄弟,一个潜伏于客栈之外,另一个则埋伏在城门处。
只要他不能按时出现,那两位兄弟便会分别前往夏口和吴郡报信。如此一来,消息必然能够传递出去。而我正是收到其中一位兄弟的报信后,才匆忙赶来的。”
孙策听完,心中暗自感叹陈武的机智,不愧是久经沙场、心思缜密之人。
同时,他也意识到,郑伦此时恐怕已经得知了孙权叛乱之事。原本,他还计划劝说孙权主动向郑伦认错,以避免一场大战。但如今,一切似乎都已经太迟了。
孙策又问太史慈道:“子义本来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我的想法跟你差不多,江东不能乱。”太史慈的声音坚定而低沉,他眼神锐利如鹰,扫过孙策那紧锁的眉头,“所以我本着先与孙权沟通,试图说服他认清形势,向吴侯请罪,让这场风波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孙策紧紧握住太史慈的手,语气低沉地叹了口气:“子烈啊,你的好意和关心我心领了。”
他的声音中夹杂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哽咽,“舍弟孙权,他年纪尚轻,意气风发,难免会犯错。可他终究是我的亲兄弟,我不能因为亲情而偏袒他,但也不忍心看着他一错再错,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太史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松开了孙策的手,神情严肃地回答道:“伯符,这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江东的稳定和未来发展。你我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说完,他转过身来,目光坚定地望着孙策,郑重其事地说道:“这件事最终还得由你来解决,我觉得吴侯现在最需要的是你的态度,只要你表明立场,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协商解决。不过,要说服孙权投降,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
孙策听后,沉默不语,心中暗自思忖。刚才与孙权的对话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对方的态度,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投降的。难道兄弟之间真的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吗?他不禁陷入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