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隆镇,又称“回龙镇”,据《魏县志》中记载:北宋咸平二年,当时辽国的耶律隆绪大举南犯,宋真宗赵恒为此御驾亲征。赵恒行至当时的御河镇,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行宫。后来因辽兵已经大肆抢掠了一番之后返回辽国了,宋真宗也只好就此返回东京。
因当时的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于是就有人把该地改名为回龙,意指真龙天子由此返回。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回龙镇逐渐又演变为了回隆镇。
还有另一说法是,据《魏县地名志》中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朝廷派兵到此地镇压白莲教叛乱,最终大获全胜,在班师回京时,在此地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历当地人深受白莲教之害,为纪念此事,特取“回”、“隆”二字为地名。
但比较靠谱的应该是以下这种说法,虽然同样也是和宋真宗赵恒有关,但却少了许多传说的色彩,应该比较接近事实。
在后世新编的《魏县志》上还记载了回隆历史上的一大古迹,叫做“帝驾回銮”,又名“高馆礼贤”或者称为“古庙灵烟”。《正德大名府志》中也记述了此处的古迹“回隆太庙”,同时还有关的诗文传世。
前面曾说过宋真宗曾在御河镇修建了一座行宫,在宋真宗回銮后他的行宫便成了百姓们向往和瞻仰的地方。当地人还把皇帝行宫当做庙堂给小心保存了下来。
而且这座庙宇的名声还极大,香火非常旺盛,历久而不衰。渐渐的这个地方就被外人以这座庙的名字来代替,于是就有了“回龙庙”之说。久而久之,原先的地名也就被淡忘了,而是直接变成了回龙,再以后又演变成了回隆。
回隆镇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据说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就是由回隆入境,当然,那时候还不叫回隆镇。《邯郸大事记》中有载“大禹率众治洪水始自冀州,“陆行乘车”经回隆,并曾至衡漳”。
在春秋时期,卫国和齐国的新筑之战据说就发生在此地。《左传》中有载:“周定王十八年夏,卫师伐齐援鲁,被齐师败于新筑”。
到了明代,回隆镇又变成了北直隶与河南两地交界处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明代卫河漕运重要的备选兑运地。也正因为如此,明代以来,围绕着回隆镇归属问题,两地四县不断的发生着一些争执,这也是朱由检要把它直接交给胡文霆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有明以来,北直隶的魏县、内黄县以及河南的安阳县、临漳县都有管辖回隆的记载。明代最早的关于回隆镇的记录是明实录中永乐年间关于安阳县回隆水驿的设置,这是安阳县在回隆设置的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