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 第66章 辽东还是辽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章 辽东还是辽西?(2 / 2)

如果说只讲关于辽东都司的农业问题,还不能够很直白的说明大明在短时间内迅速丢掉辽东大部分地区控制权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再说一下辽东都司的人口问题,就会让辽东问题为何会迅速糜烂的原因变得更加直观一些。

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表述,那就是因量变的不断积累,最终引发了质变,一切都是大明自身对辽东的政策所引造成的。

首先在人口数量上,在明初接手整个辽东地区,并建立辽东都司时,辽东地区就和中原地区的许多地方一样,当地都因为战乱的破坏和人口逃亡,造成了本来就不是很多的人口,再次出现了大量的流失。

与内地不同的是,此时的辽东地区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军户,但是数量更多的是在金、元两代再次繁衍生息的女真和高丽军户。因此对于辽东都司的人口问题,明代朝廷给出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即在原有的“高丽女直等夷之土着者不易其处”的情况下,从内地“始徙江淮齐鲁之民居之”。

不过随之又出现了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明代卫所军制的老大难问题——军户逃亡,在辽东都司同样也会出现。虽然辽东都司辖区在农业生产方面,条件要好于更北边的奴儿干都司和大宁都司,但和关内地区比较起来,此时的辽东都司,尤其是辽泽以东的辽东依然算得上是一片“苦寒”之地。

因此对于从内地被迁移到辽东的军户和百姓而言,这里自然不是什么能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从明初开始,辽东都司治下的军民屡有向内地逃亡的现象出现。

到了嘉靖年间,随着登辽海道因为倭寇和海盗的侵扰而关闭,辽东百姓的逃亡也就迎来了一个高潮。

当然,明廷面对辽东都司的人口流失问题,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嘉靖年间,开始对辽东都司的行政进行改革,扩大文官职权,以此改变过去粗放的武官治理。

同时政府方面对辽东百姓进入关内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些做法,最终都没能真正扭转辽东都司人口不断流失的不利局面。

既然通过从大明内部进行人口迁移的做法,无法维持辽东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那么由外部向辽东引进人口是否可行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