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么说是有失偏颇的,固然按照国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为人处事原则,这些百姓为了报答胡文霆对他们的救命之恩,是应该积极的去响应他发出的号召,但还不至于积极到这种程度。
其实,百姓们的小算盘打得可精明了,首先,他们知道其中的风险肯定是有一些的,但凭着他们在被营救时的所见的闻,知道胡文霆手下军队的战斗力,相对那些后金士兵和蒙古人来,是处于辗压状态的,因此,自己上了战场之后,其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
其次就是,通过一上午的耳闻目睹,他们不仅没有在街上看到过任何一个伤员经过,同时,他们看到那些士兵脸上所表现出来的神态,都是相当的轻松,表明战事肯定对自己方面非常有利,因此,风险也就更加的小了。
最后就是,那些青壮们也深知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希望这次通过适当的冒险,或多或少的为自己搏得一个相对较好的前程。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方面的考虑,所以才有了众多青壮积极报名,想到战场上去见识一番的表现。
当然了,胡文霆的安排虽然稍显轻率,但远没有狂妄到无边的地步,因此,他也不会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新人都安排进各个坞堡,如果这样安排的话,那么各个坞堡中,就是以新人为主了,一旦真出了乱子,后果就有些不堪设想了。
因此,被第一批挑中并派往各个坞堡的新人,只有所有报名成功人员的六五分之一,也就是六百人左右。然后,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些有幸被再次挑中的人员,自然是高兴无比,而那些没有被第一批挑中的人员,又显得有些失落。
这时,负责带队的军官,就带着一脸轻松的表情,对那些暂时没有被挑中的青壮说道:“你们放心好了,说不定明天就轮到你们上场了,你们还不如趁着今天还有些空余时间,多想一想,一旦明天上了战场之后,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一些。”
随后,就是一些军官带着几十老兵,对被第一批挑中的这六百来号人,进行战场纪律和一些常识的培训,随时等待着胡文霆发布的让他上场的命令。
皇太极手下的那些蒙古人,是在足足休息了一个多时辰之后,才在后金士兵的催促下,向那些地堡群发起了下午的第一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