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 第222章 在大同的布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2章 在大同的布局(1 / 2)

胡文霆一行数万人,从宣府出发,又经过数天的跋涉之后,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同。

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曾对大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性进行过概述,说它是“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实京师之藩屏。”

而大同所在的桑干河盆地,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这里自古便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大碰撞、大融合的舞台。战争与和平交替往复,冲突时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攻防的前沿;而在更悠长的祥和岁月里,则是南北物产交换、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和重镇。

汉高祖刘邦遭遇的“白登之围”、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雁门关下叱咤风云的杨家将,还有明代隆庆年间的“封贡互市”等着名历史事件,都是在大同这里发生的。

在胡文霆曾经所在的后世,一般都会用八个字来评价大同,说它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除了北魏曾在此建都之外(那时候大同还被称作平城),大同还是辽代和金代的陪都。

两朝重镇,则是指明、清时期的大同依然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大漠之间“门神”级别的、手握“北方锁钥”的重镇。

洪武二十一年,由蓝玉领衔的捕鱼儿海一战之后,苟延残喘的北元政权最终被彻底瓦解。当时的明朝疆域版图辽阔,北部边界直达阴山南麓,丰州、官山卫、云内州、东胜州等地都成为了明朝的疆域,属山西行省管辖。

但因为北部的疆域大多是易攻难守,蒙古军常以游击战的方式来骚扰劫掠,明廷也是鞭长莫及,为防止蒙古部落向南进入内地侵袭骚扰,于是从洪武末期开始,分守边疆的各都司、行都司均选择在要冲的隘口处掘壕筑墙,设斥堠、立雄关,在边塞一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长短不一零零碎碎的边墙单元,这为后来规模宏大的边墙打下了基础。

永乐及以后的大明皇帝,以断断续续的接着大量修筑缘边烟墩和屯堡。到了成化十三年,后来被称这为大边的,大明北部边境最外围一道边墙,随着各烟墩和隘口墙体的不断增修,终于连成了一体。

不过随着修道皇帝嘉靖上台之后,国库被他给挥霍一空,就再拿不出银子来对这道规模庞大的边墙进行维护,使得这道边墙出现了许多缺口,然后北边的蒙古部落又正好恢复了一些元气,不时的通过这些缺口进入大同一带劫掠。

于是乎,大明以在原先边墙往南的位置,再度修筑了一道规模更小的边墙(俗称二边或小边),用来抵御蒙古部落入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