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黄霸就被调到了长安做京兆尹,因为不适应长安混乱而复杂的环境,几个月后又被打回颍川做太守,这件事前文提到过。
此后黄霸的政绩考核继续全国第一,数年后,又被调回长安,任太子太傅,随即任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了。
刘询第十九年,前55年,丞相邴吉病逝。
邴吉这个人,严格来讲,并无丞相之才,他没什么文化,也没有多长远的眼界,但他有丞相的肚量,具体来讲,就是不得罪人,别人得罪他也无所谓,上至同朝列位的三公九卿,下到给他开车的司机,邴吉都是以礼相待,别人做得不好,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邴吉当没看见,更不会主动去查办或者举报了。因为邴吉很清楚,自己能做到丞相这么高,至少有一半是因为皇帝在报当年的养育之恩。所以邴吉行事才这么低调,很少主动提想法或做决定,他知道自己几两重。
刘询是个勤奋的皇帝,大略地讲,皇帝该做的事情和丞相该做的事情,都让他一个人包了。邴吉这种性格,反而成了好事,邴吉只要把皇帝交代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而老成圆滑的脾气又让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做起事来很方便,甚至不少人都主动帮他解决麻烦。
邴吉一般被后人定位为阿谀奉承,俯仰取容之辈,但一个本不该做丞相的人被放到那个位置上,能做到邴吉这个地步已经很难得。
班固说,高皇帝时期,萧何做丞相,什么都管,曹参做丞相,什么都不管;刘询时期,魏相做丞相,什么都管,邴吉做丞相,什么都不管。君臣搭配,他们都是榜样。
四十年前,还是热血青年的邴吉,拼着脑袋不要,也要保全刘询的一条小命,他的一生在那一刻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当年保全赵氏孤儿的程婴杵臼也不过如此,邴吉身上有古义士之风。谁都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邴吉一样的经历,有一样的经历也不一定能做出他当时的选择。邴吉拯救的那个婴儿此刻正坐在未央宫正中,汉书记载,这一时期的人们,生活水平自大汉立国以来最高。
丞相没了,御史大夫递补,这是老传统,于是才做了四个月御史大夫的黄霸就做了丞相。
黄霸非常不习惯,不是他不想做丞相,是他发现丞相做起来实在别扭。按照汉律,或者说汉帝国宪法,丞相是副皇帝---至少是这么规定的,《汉书》的百官公卿表里是这么写的---皇帝管的事情,丞相都可以管,中央各部,地方各郡,诸侯王国,国防军事,大小事情丞相都可以过问,都可以管,没人敢说这是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