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玄宗兄弟在搬出宫廷居住,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随武则天到长安,赐给在兴庆坊的宅第,也称“五王宅”。兴庆坊是李隆基住过的宅第,因此这宅第就成了宫,李宪在胜业东南角赐宅,申王李捴、岐王李范在安兴坊东南赐宅,薛王李业在胜业的西北角赐宅,府邸相望,环绕于宫的四周。李隆基在兴庆坊的西南置楼,西面题的是: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的是:勤政务本之楼。李隆基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的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宅第,赐金分帛,给他们最大快乐和赏赐,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者到近郊追逐鸟兽,或者在别墅作乐,天天不断。游玩所到之处,中使相望,都认为天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彼此之间无隔阂。
李隆基对兄弟的友情特深,即使有谗言挑拨离间,但仍友爱如初,李宪尤其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李隆基也特别信任看重。李隆基曾给他和岐王李范等写信,说:“过去魏文帝有诗云:‘西山一何高,高处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朕每想到服药而求羽翼,哪里赶得上骨肉兄弟间的羽翼呢。陈思王(曹植)有超人之才,能辅佐国家大事,但不让他朝见谒拜,终使忧死。曹魏的国运未襄,却遭司马氏夺权,哪里是神丸之效;舜是大圣人,不记弟弟象的恶行而亲九族,九族和睦,百姓守纪安宁。这是帝王的行为准则,到今天已数千年,天下的人都走上了善道,朕一想到这些,就废寝忘食,感叹不已。前一段时间因稍有余暇,妙选仙经,发现这一神方,古老云‘服之必验’。今分此药,愿我们兄弟同保长寿,永无极限。”
李宪卧病在床,李隆基令中使送医药和珍膳,接连不断,僧人崇一治疗李宪的病,渐渐好转,李隆基非常高兴,特赐僧崇一绯袍鱼袋奖赏。当时,申王等人都已逝世,只有李宪独在,李隆基特别加以关怀,每年到李宪的生日,一定亲自去庆贺,在一起宴乐,过不了几天都要赐酒酪及奇珍佳肴。四方所进献的,只要自己吃了觉得味美的,马上就赐给李宪,李宪曾写的奏表年终整理付史馆留存,每年达数百页。
京城长安特别寒冷,凝结的霜封树,当时学者认为《春秋》中所说的“雨水冰”就是这种状况,也称之为树介,说的是它好像介胄,李宪见此景而叹道:“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树稼,谚语说:‘树稼,达官怕。’必定有大臣承受灾难,我恐怕要死了。”去世时享年六十三岁,李隆基知死讯,号啕痛哭,左右都掩涕。次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李宪的长子汝阳王李琎,上表恳辞,陈述父亲之意,谦退不敢当帝号,李隆基不许。册封之日,内府出御衣一套,令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送李隆基的亲笔手书放在灵座之前,书称“隆基白”。又追赠宪妃元氏为恭皇后,合葬于桥陵之侧,到下葬的时候,李隆基遣中使告谕李琎等务必节俭,送终之物,不要特殊。有司准备依旧例,墓穴内放千味食一,监护使、左仆射裴耀卿上奏说:“山珍海味千余种,每色瓶,安放墓穴内,都不是时令物品。天恩每次申明让帝生前习惯,务令俭约,凡在礼外所加之物,恐怕让帝在九泉之下也会不安。伏望依礼减省。”李隆基听从,到出殡抬出灵柩时,正下大雨,李隆基派庆王李潭下泥中步送十数里,给他墓命名为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