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初名李旭轮、李轮、武轮,陇西成纪人,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生于长安,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初次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平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宠信太平公主用人干政,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后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真正掌权两年,病逝时享年五十五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李旦,生于长安,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旭轮,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唐高宗的宠爱。成年后,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方面的学问很有研究,担任右卫大将军、洛州牧,历封豫王、冀王、相王,并更名为李轮,后又改名为李旦,再次封为豫王。
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斩首,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
武则天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武承嗣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的白石献给武则天,声称是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大喜,将白石命名为“宝图”,又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李旦作为皇帝,不但无法阻止,还要随武则天亲临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
当时,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请武则天称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劝进。李旦迫于形势,也上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复名李轮,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自此,李旦成为了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攻击目标,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