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更替,各行各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娱乐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也不例外,并且变化更大、创新更多、提高最快。
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后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了影视高度繁华的浪潮。
内容创新同样非常重要,就比如纪录片。
传统的节目形式,内容往往局限于讲述、总结、归纳,还没有完全跳出文学创造的圈子。
但随着观众口味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后期纪录片开始探索更多元和创新的内容形式。
杨晓帆和白冰主任讲的思路建议,主要特意突出了两点,也是后世纪录片通常遵守的方法。
其一是纪实。多拍实景镜头,多采访基层职工,尽量用原始的镜头讲述,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和感受。
其二是跟踪。印刷厂的新书发行、销售情况,可以现场录制,将实况录像,以及通过这次拼搏的变化,做成续集。
总体其实是一个原则,就是真实。
白冰起初是有些犹豫的,因为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采访普通人,效果不好,很紧张,话都说不出来。
当她慢慢了解到,印刷厂这殊死一搏,都是因为这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时,也下了决心。
但她有个条件,这次拍摄,杨晓帆不但要参与指导,后续如果有机会,还要进行合作。
特别印刷厂如果这次真能够反败为胜、起死回生,后续杨晓帆要接受她的一次专访。
杨晓帆当时想了一下,对自己影响不大,就点头同意的。毕竟这事是他一手推动,金老破例点头同意。
在拍摄的过程,杨晓帆也渐渐被印刷厂的故事所吸引,很多职工心路历程和所感所想,很有启发,值得思考。这也是时代大背景下,所有国营大厂艰难改革的缩影。
杨晓帆开始出书的出发点或许简单,就是想推动教培公司的发展,顺便自己赚一笔钱。
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参与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也不可自拔地陷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
他或许能够力挽狂澜,凭借一己之力,让印刷厂重现辉煌。那成百上千的厂子呢?上万的家庭呢?
杨晓帆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达者兼济天下”,或许他距离那个高度,还有很远很远吧。
但种子已经萌芽,理想已经扎根,他内心中再次为了华夏的崛起以及壮大,又一次燃起了万丈雄心。
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是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
杨晓帆想的轰轰烈烈,而杜丽云、金德宝看的津津有味,
这种写实的纪录,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存在,很吸引人。
虽然印刷厂被采访的职工,面对镜头,说话不够顺畅,有的还很紧张。虽然很多镜头不够清晰,工厂生产的噪音也不小。但越是这样,越是真实,越能描述出工厂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