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远在中国战场的精锐部队,决意从中抽调至少四个甲种师团奔赴新战场。关东军那边,第七师团和第八师团被选中,这两支劲旅虽说在之前的诺门罕战役中折损不小,可毕竟底子厚、战斗力强,稍加休整,依旧能爆发出惊人的战力。
华中派遣军麾下的第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同样没能逃过这一劫,要知道,他们在南昌、长沙等地苦战了大半年,早已疲惫不堪,但军令如山,也只能奉命回国休整,为即将打响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之战养精蓄锐。但是他们肯定不敢从华北抽调兵力,现在八路军闹的太凶了,补给增兵就算不错了。还想抽调部队,那不可能的。
为了填补兵力不足的缺口,日军大本营还煞费苦心组建了五个新编师团,分别是第 41、48、51、52、54、55 这六个乙种师团,其兵力规模均在 人左右,相较于其他乙种师团,明显人数偏少。
这般 “瘦身” 背后,实则是日本军工生产能力捉襟见肘的无奈之举。由于军工产业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的物资需求,这些新编师团不得不大幅削减炮兵力量,从原本标配的炮兵联队硬生生缩编成了炮兵大队,火力配置大打折扣。而且装备的火炮大多都是大正年间生产的一些老式火炮,甚至还有明治年间生产的那些既笨重射程还近的老古董火炮。
然而,即便先天不足,这些新编师团在日军的战略规划里依旧肩负着重任。它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接替先头冲锋陷阵的甲种师团攻克的阵地,以及后续担任关键区域的守卫部队,为日军巩固侵略成果、进一步推进战线提供支撑。
海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更是出动大量精锐战舰,摆出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第一航空舰队的第一航空战队成为先锋力量,当中那两艘声名赫赫的巨舰 —— 排水量高达 36,500 吨的赤城号与 38,200 吨的加贺号航空母舰。
这两艘航母可不单单是体积庞大,它们承载着日本海军称霸海洋的野心,其先进的舰载机配置、高效的作战指挥系统,让它们成为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核心力量,一旦出击,必将给敌方带来灭顶之灾。
虽然日本航空母舰舰队很强大,但是这次出击的主力却并不是它们,而是战列舰编号,为了这次出击日本计划出动五艘战列舰,其中有三艘排水量 吨的金刚级战列舰,分别是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以及两艘排水量达到 吨的长门级战列舰,分别是长门号和陆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