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宽窄巷子(1 / 2)

俞悦:“我不行了,我开摆了,我真走不动了,主要是也拎不动了,你们再让我逛街我就紫砂!”

公主们:......

唐—李明达:要不悦姐姐先回酒店休息会儿吧,把东西放一放。

俞悦:“呜呜呜,兕子你真是姐姐的贴心小棉袄,那我就先打车回去了。”

太平公主摇摇头,看来后辈们没说错,俞悦确实挺菜的。

挺菜的俞悦在酒店把自己摊成一张人饼的,但是不到十分钟她就开始觉得无聊,觉得自己休息够了。

于是俞悦宣布:“我觉得我又可以了,现在这个点刚好是下午茶时间,我决定再出去逛逛。”

主打一个又菜又爱玩。

俞悦这次直接打车去了宽窄巷子。

俞悦:“宽窄巷子也算是历史悠久了,传说张仪筑城,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屡筑屡垮,总是立不起来。

这个时候忽有一只灵龟前来相助,绕行一周后死去。张仪心领神会,沿龟迹再筑城,果然城墙牢牢站稳了。

其实这个故事背后,有着现实的依据,因为张仪筑城之初,试图把成都的城墙筑得像秦国咸阳的城墙一样方方正正。

然而成都平原不是关中平原,这里土地潮湿,难以找到坚实的地基。

有了多次失败的教训之后,张仪根据地形,把城筑修在地势较高而又坚实的地方。

但是这样修出来的城墙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无论是城墙的形状,还是神龟相助的传说。

张仪第一次筑城并没有包围整个成都城区,城墙只框住了东边的一大半,西边还有一片没有被圈进来,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

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两座城,东边的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也就是小城了。

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习惯上被叫做少城。

一个城市一大一小两座城,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重城,这种形式在成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000多年来,少城历经无数社会风云变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形成如今窄巷子四合院格局的时代清康熙五十七年。

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在当时比较残破的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

不过成都的老百姓习惯了称这片城池为少城,所以那个时候的宽窄巷子就属于清朝八旗军队及家属住的新少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