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不是,到底是还是不是?”
艾诺希雅的回答成功的将识之律者给整不会了。
“如是,展开来说就是客观上是,主观上不是。”
“什么意思?”
“客观上,你有符华全部的记忆,自我的认知也是符华,也愿意执行符华最终的目的,消灭崩坏。”
“但你也知道,你是不是符华光你自己觉得没有用,需要别人的认可,但就你目前的所作所为而言,不可能得到她们的认可。”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你,在很多事情的决断上都和过去的符华不一样,并不是她们想要看见的符华。”
“可是人本来就是会变的呀,我不过是想要坐回真正的符华而已,她们为什么就无法接受了?”
艾诺希雅淡然一笑:
“话是这么说不错,我问你,高中大学的老师,会把【要做对10以内的加减乘除】作为口号,给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进行宣传吗?
“参加奥运会的长跑运动员,会把1000米跑进5分钟作为口号来勉励自己吗?”
“显然,只要各方的脑子都没问题,都不会这么做。因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某类人群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的事情,是不会有人把这件事作为宣传和自我激励的。只有大多数人不付出努力就一定做不到的事情,才有可能会成为需要不断宣传的目标,成为无数人自我勉励的话语。”
“所以,正因为人类不习惯周围的事物发生改变,而改变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们才会不断的强调【应该接受变化】。”
识之律者没有继续反驳,而是继续听了下去 。
“而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根据第一印象和某人所做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她所立的人设贴标签。当某人的行为超出标签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引发信任危机。”
“以【符华】为例,无论是程立雪,琪亚娜还是布洛妮娅,心中都会有【符华应该会去做什么】,【符华不会去做什么】这样的想法。”
“所以,当你的所做所为与她们心中【符华应该做什么】相差过大时,她们首先产生的想法,不会是【符华改变了】,而是【她不是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