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80年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陕州地坑院建设的兴盛期。主要原因是地坑院的建筑成本较低施工简便,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前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地坑院上面的晒谷场上建造小场房,用来储藏和存放工具。70年代后期以后,新兴建材“砖”的兴起,让晒谷场地上的小厂房变成了砖瓦房最后发展出了套间,承担起居住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升,人们思想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很多人开始认为地坑院是贫穷的象征,逐渐从地下搬到了地上,地坑院因无人居住开始坍[tān]塌。1990年国家提出“退宅还田”的政策,因为耕地面积的紧缺,地坑院占地面积过大,因此大部分的地坑院被填埋。
2003年陕州人民政府开始发展地坑院旅游项目。2005年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对其进行开发与保护。新村地坑院村落200多个,地坑院多座,其中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手工拉面、面片汤、小瓜溜饼等美食。
李嘉兴和苏霏霏游玩完就进行了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