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尚书,事情十万火急啊!” 金第楷满脸忧色,声音都有些颤抖,“我高丽去年许多地方粮食欠收,现在已经有多地断粮,百姓们苦不堪言。我王特命我向大宋求援,还望大宋看在两国多年友好往来的份上,伸出援手啊!”
“金使者,你应该是知道的,去年我大宋北方也是粮食欠收,朝廷为此已经是竭尽全力从南方调集了大量粮食到北方,以保障我大宋百姓的生计。这时候,朝廷恐怕真的是拿不出多余的粮食来支援你们了。” 郑雍拒绝得很干脆。
大宋今年北方粮食欠收的事,金第楷当然是知道的。不过,他也留意到,虽然北方粮食欠收,但粮价仍然维持在往年的水平。这让他觉得,大宋朝廷应该还是有不少粮食储备的。
“郑尚书,高丽三百万百姓正嗷嗷待哺。如果没有大宋的援助,再过些日子,高丽必将饿殍遍地。麻烦您将此事禀报皇帝陛下,我们也可以购买一些粮食,价格方面都好商量。” 金第楷说着,眼眶都红了,几乎要哭出来。
郑雍正要开口说话,苏轼却先一步说道:“金使者,大宋今年自己也没有多少粮食了,朝廷不会让一粒粮食离开大宋。陛下曾经说过,不会让一个大宋百姓饿着。高丽别说是三百万百姓了,就算是三千万,那也不是大宋的百姓。大宋首先要保障自己子民的生存。” 苏轼的语气虽然平淡,但话中的意思却再明显不过了。
“这……” 金第楷一时语塞,他深知苏轼在皇帝面前说话的分量。这番话不就是在暗示,如果高丽的三百万百姓成为大宋的百姓,那自然就不会饿着了。可这怎么可能呢?
见金第楷说不出话来,郑雍开口说道:“金使者,这事本官确实是无能为力,你还是另想办法吧。”
“苏相、郑尚书,在下告退。” 金第楷失魂落魄地起身,拱手行了个礼,然后缓缓转身离开。
“金使者慢走。” 郑雍和苏轼也拱手回礼。
金第楷失魂落魄的离开,郑雍询问道:“子瞻兄,你刚才那样说,能有用吗?”
“公肃兄,高丽不可能因为我这句话就举国来降,要怎么容易,那还要几十万将士做什么。不管他们,再说说还能联系什么人支持挖运河的事。”苏轼也是随便说说而已,高丽人爱怎么想都无所谓。
金第楷认为苏轼说的话,就是大宋朝廷的态度。回到高丽使馆后,马上写了一封奏折,让人火速送回国。
从汴京到登州大概一千五百里,再坐快船回高丽,最多也就十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高丽。金第楷知道这一个来回就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但他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等待国王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