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贴近一个人的内心,就是要了解他的弱小。
受害者的弱小,加害者的弱小。
每天,去探寻被掩藏的真相。
每天每天,去意识到他人的苦难。
每天每天每天,去理解弱者的无力与哀怨。
每天每天每天每天,不胜其烦。
……啊,什么时候开始的?
什么时候开始,日车宽见觉得人类不止是弱小而已的?
被告人19岁,酒后驾驶致伤。
饮酒和驾驶都是同事硬逼的。
相关人员串好了口供,被告人不具备私了的经济实力,日车宽见甚至未能给那个孩子争取到缓刑。
那个可怜的、生活艰难的孩子,满脸泪水的、怨恨的看着他。
他对日车宽见说,你不是说让我无罪释放吗?
他对日车宽见说,骗子。
……日车宽见从未向他承诺会让他无罪释放。
如果杀伤人案件能用简单的“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而无罪释放,六法(宪、刑、民、商、刑诉、民诉)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但日车宽见不觉得被告人的怨念有错。
在这之后,他偏执地接下许多类似案件,每一个委托人都是冤枉的、不得已的、被迫的。
每一个委托人都是在精神和经济上有压力的弱者。
后来啊,后来,日车宽见每逢遇到他人,都会觉得丑陋不堪。
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弱小且丑陋的。
曾是司法研修生的日车宽见,被师者欣赏,并被邀请成为法官。
当时成绩优异的日车宽见是怎么拒绝的来着?
他说,他不求上进,不适合当法官。
贿赂、偏见、业绩……和欲望挂钩的职业,无法维持司法的公正。
可律师也是和欲望挂钩的。
人,就是和欲望挂钩的存在。
日车宽见在网络的舆论风暴中走过,在审判庭的民官勾结中走过,在被权力者掩藏的真相中走过……然后,他停在了被他选中的委托人们,仇恨、怨念的视线当中。
“我不知晓我在期待着什么。”
他知道他在期待什么。
“我理解他们的无力,也理解他们对我的发泄。”
他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所有,他无法向不知真相的外界诉说。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蒙受冤屈的无辜者,法律的保护是局限的。”
理解证据的缺失,理解委托人的隐瞒,理解他人的立场……他拼尽全力探寻案件真相。
日车宽见注视着自己翻阅繁多卷宗的手掌,缓慢的将其十指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