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 开荒问题(2 / 2)

这时候不少人也琢磨开了,原来老三是看中了那边地啊,不是迫不得已才答应的,心里也畅快了不少。

其实他们不知道沈知秋在知道那边的情况后,真就打算的挺长远,只是还没来得及和大家说,也怕大家表现的太乐意,在让唐家村的人给他来个坐地起价。

不过沈老太爷还有自己担心的问题,出口询问沈知秋:

“小三子,那西面全是荒地,今年就算咱们所有人开荒又能开多少,还有就是开荒的土地,第一年还种不了,得多养一年,这....”

沈知秋懂了,在古代很多人快活不下去的时候,都不愿意去开荒,

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开荒成本太高。

这就要从奴隶制社会的时候说起,当时社会实行的是井田制。

所谓井田制,就是指将一块田按‘井’字划分为九块。

其中八块,分别是由八家人各自耕种。

还有一块,则是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所得的粮食作物交给公家。

在井田制的体系下,天下所有田地,从法理上来说,都属于天子或者诸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说得就是这件事。

按照井田制的规划,公家那一块地的粮食产出,就相当于是百姓租用天子土地,缴纳的租金,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向国家缴纳的税收。

井田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土地公有。当时的所有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天子或者公家,私人是不能进行买卖的。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没有人愿意去开荒。因为就算成功开荒,开出来的田地,也是公家的,要被拿去充公。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冶铁技术的逐渐成熟,导致铁制农具开始大规模普及。

开荒虽然依旧十分困难,但因为国家向百姓征收高额赋税,有一些老百姓就不愿意去种公家的土地了,

他们已经是有了铁制农具,就开始想着去开荒,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为了顺应潮流,同时也是增强自身国力,战国初期,各国开始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化,允许土地买卖。

这些变法当中,最有名的就要数秦国的‘商鞅变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