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华也不和他争辩,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他。
许久,丘振摆了摆手,无奈说道,
“算了算了,你不偷不抢,除了心黑点,我也挑不出别的毛病!”
胡振华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听你们刚才的谈话,似乎对鸡毛换糖很有想法?”
丘振一听这话,很快调整了情绪,笑道,
“一分钱可以撑死人。货担虽小,却连通千家万户,这个生意,大有可为!”
胡振华没想到此人如此有见识,顿时起了惜才之心。
“丘先生,能和我说说你的计划吗?”
丘振倒也没有藏拙,毕竟,鸡毛换糖这个生意,还是胡振华想出来的。
丘振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
“我刚才和徐大叔聊过,发现他们有的东西卖的快,有的东西卖的慢,因为距离崇明太远,补货非常困难。”
“有几个货郎,为了节约路程,约定轮流来进货。这样毕竟是小打小闹,我觉得,要想把这门生意做大,就必须把货郎们组织起来,并建立补货站!”
“还有,收到的鸡毛,应该就地组织人手,做成鸡毛掸子、毽子,避免来回运输。”
胡振华点了点头。
丘振的想法,就是后世的批发市场。
这个方法是不错,但老胡担心水土不服,毕竟,红色方面视资本为洪水猛兽。
胡振华搞鸡毛换糖,纯粹是给徐有财找一份活计,因为老徐身体太瘦弱,承受不了工地的繁重劳作。
再后来,是为了忽悠卡特,骗取资金。
胡振华看着丘振,笑道,
“你的想法,在江北行的通吗?”
“当然可以了!我一直误会中共方面了,他们对民族工商业持开放态度!”
胡振华露出惊喜之色,问道,
“真的吗?快和我说说!”
丘振定了定神,说道,
“我和北平来的商人聊过,4月3日,北平市工商局召集129个同业公会,私营工商业者250余人开会,负责人向大家阐明了政府的商业政策:凡有利于国计民生,遵守政府政策的均可自由经营发展……”
胡振华原本对这段历史只有模糊的记忆,因为历史书上只有简短的一段话,现在,通过丘振的提醒,他突然回忆起来:在建国前后,人民政府是鼓励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53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土改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标志着华国正式进入计划经济时代。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开始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你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形容,关键要看其经济模式是否增强了国力!
至少在1958年之前,华国的国力一直在显着提升中。
胡振华的心思突然活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