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长公主名叫沈谙,小字阿通。名、字俱是她三岁时,太上亲手给起了,然后送到老祖母先孝显太后膝下,承欢六载。
永宁长公主九岁才回到生母身边,那时的墨氏已是福妃,偏心小儿子的架势也显露无疑。
好在永宁有一位对妹妹一直呵护备至的长兄。
当时的承王对这个妹妹极好,且二人只在宫里艰难度日了一年多,墨氏嫌殿里挤得慌,便催着升平帝给长子娶了媳妇、出宫开府单过去了。
而永宁公主也顺势便时不时到宫外长兄府上去住一住。
她虽年幼却聪慧,从不曾跟当时的承王妃嫂子抢哥哥,所以就连莫氏也跟她十分处得来,甚至把她当了两三年的亲妹妹。
待到永宁公主十五岁及笄,一旦探知墨氏筹谋想把她嫁给娘家侄子,立即便去了父皇跟前跪求,说要在新科三甲里自个儿挑夫婿。
那时天下太平,四海宾服,皇室根本没有需要笼络的诸侯重臣。
但诸皇子夺嫡正是如火如荼、京都大乱。每个皇子都想拉拢世家大族、勋贵宗室。
所以,当永宁公主一副置身事外、天真烂漫的“只求有情郎”的状态出现时,升平帝对于女儿这种不偏不倚、毫无野心的选择极为满意,当即首肯。
墨氏气得把女儿叫进宫大骂,但真实理由却不敢宣诸于口,只得说她不孝,这等终身大事都不跟生母商议云云。
永宁公主不卑不亢,表示皇后娘娘嫡母仍在,自己的婚事若是要跟生母商议,便须得与嫡母报备,那太子的态度便会成为左右自己婚事最有力的那块石头。
所以,她越过所有人,直接去求皇帝,那就把自己、生母、兄长和弟弟,一起都从夺嫡站队里摘了出来!
这样的情况,将会是父皇最乐于看见的,也会是保住福妃一脉三个子女的最恰当的表态:中立,旁观!
墨氏被她怼得哑口无言。
虽然心里清楚这是女儿获悉自己妄图拿她去给娘家镀金之后的反抗,但嘴上却只能赞同这位当朝公主的理由实乃真知灼见。
就这样,永宁公主顺理成章筛选掉四旬以上有妻有子的状元,再过滤掉年纪轻轻风流倜傥的理国公世子,最后挑了家境殷实、江南人氏的潘家玉郎潘逊潘子媿。
潘家世代经营田庄水产,却谨谨慎慎,将生意交给族中信得过的亲眷,合家都不敢沾一个“商”字,生怕影响了两个儿子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