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似乎很复杂,有的极其讨厌她们这种农民家庭,就像那个男老师,就连家访也不愿意来林夕家,对林夕的厌恶也是肉眼可见。
有的又极其热情,就像爸爸他们工厂的老板,他和他的妻子对工人们很好,还很喜欢给林夕和珍珍送衣服鞋子过来。
还有一种就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却似乎没有灵魂的各种工作人员,他们在大街上穿行,忙忙碌碌,疲疲惫惫,似乎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
林夕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这里很热闹,但每个人又如此孤独。
林夕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自己会有些想法,明明自己只是一个孩子而已。
来这座城市不到半年,林夕没有发现,自己的世界已经开始重新构建,很多信息和知识的输入正在催促她成长。
以前她觉得在那个美丽的学校上学是件幸福的事,现在只觉得煎熬。
同学们的嘲笑和孤立让她越来越孤僻,渐渐的,她不再是刚刚进学校那个活泼开朗的林夕了,她变得沉默寡言,上课回答问题也不再积极。
老师将情况反映给家人,母亲一如既往的平淡,父亲只是责备自己,刚开始,林夕还试图去解释,但没有人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学会了闭嘴。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林夕,比平常孩子更加成熟,还养成了察言观色的性格,在此后的大多数时间里,看得多,想得多,不说话就是林夕的常态,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这样。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三年里林夕努力跟上同学们的步伐,毕竟之前,她和一个傻蛋没什么区别,也没有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
三年里,她慢慢熟悉生活的环境,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弊端和缺点,家庭条件无法达到的,那就退而求其次,把能做到的都做得最好。
乡音已经改了过来,只是很少说话,便不太让人注意,这是林夕每天晚上跟着新闻联播练练习的结果。
再再者,已经熟悉城市教育模式,并跟上老师的步伐。
这是林夕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努力适应后快速调整自己学习时间的结果。
虽然和同学们不咸不淡的相处着,但也没有太大的摩擦,如此也算正常了。
可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些孩子和林夕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她们不知道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是可以放学回家洗衣做饭的,连学习的时间都需要抽出来。
她们也不知道,上学走路要花时间,来学校上课要花费时间,作业和预习功课只能在学校里完成,回家大概率是很少有时间看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