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第7章 束修之礼,教育之门——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束修之礼,教育之门——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1 / 2)

原文: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带着十条干肉来拜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首先,“束修”一词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古代,“束修”指的是十条干肉,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常见但并非十分昂贵的礼物。然而,对于“束修”的含义,不能仅仅从其物质价值来衡量。

从表面上看,“束修”是一种具体的物品,但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求学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重。这种尊重并非仅仅通过言语表达,而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即携带礼物来体现。

同时,“束修”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门槛或者条件。但这个门槛并非是基于财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基于求学者的态度和决心。它是对求学者是否真心想要学习、是否愿意为了获取知识而付出一定努力的一种初步检验。

“自行”强调了主动性。即求学者是主动地带着束修来拜师,而不是被迫或者在他人的驱使下来的。这种主动性反映了求学者内心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自我驱动的力量。

“以上”则表示只要达到了这个带着束修主动求学的标准。这两个字拓宽了范围,没有对求学者进行更多其他方面的限制,体现了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吾未尝无诲焉”,“未尝”表示从来没有,“诲”指的是教诲、教导。整句话表明孔子对于符合条件的求学者,都会毫无保留地给予教导和指引。

综合来看,孔子这句话传达的核心思想并非在于对物质礼物的看重,而是通过“束修”这一形式,强调求学者的主动性、诚意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他愿意为所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开启教育之门的宽广胸怀。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教育的平等与开放

孔子此语鲜明地展现了其教育理念的平等性和开放性。在当时等级森严、教育资源被贵族牢牢掌控的社会环境中,孔子的这一主张无疑是一场革命。他打破了门第、财富等外在因素对教育的束缚,让教育之光能够普照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一理念不仅使那些出身贫寒但怀揣求知梦想的人有了希望,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当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更多的人才能够被发掘和培养,从而为社会的各个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