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珊瑚三角区,也称为“珊瑚三角区”,是一个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珊瑚三角区位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水域。其具体地理经纬度位置是位于北纬10度22分、东经114度22分(太平岛)之间,珊瑚三角区整体面积大约是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区域辽阔浩渺。
太平岛的经纬度是北纬10度22分,东经114度22分。
珊瑚三角区的地质条件非常适合珊瑚礁的形成和生长,其地质主要特征包括:~①·该区域是由造礁珊瑚骨骼和海洋生物碎屑经过长期堆积而形成的,四周分布有洁白细致的沙滩,沙滩外围是广阔的珊瑚礁平台。~②·珊瑚礁平台外围是陡直的峭壁,从水深5公尺一直下降到百余公尺的深海,峭壁上长满了形形色色的柳珊瑚和软珊瑚。
珊瑚三角区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人类目前已经了解知道的海洋生物估计有超过6000种鱼类、750种珊瑚和3000种软体动物。而在中国南沙群岛的太平岛附近海域中至少有300种石珊瑚、1200种鱼类和数千种无脊椎动物。在珊瑚三角区区域中还包含着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鱼类,例如蝠鲼(即魔鬼鱼)等。
蝠鲩(蝠鲼)的英文名是“manta”,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毯子”,可见其体形如何了。由于其在海洋中优雅飘逸的游姿跟夜空中飞行的蝙蝠很相似,所以中文名为“蝠鲮”。蝠鲼因其长得“异形”,故此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它总会不知所措,它实在很难让人将其与正常的鱼类联想到一起,可是它的祖先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期便在海洋中畅游了。大约在1亿多年前开始,它们的体形就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就此在海洋中定形了。蝠鲩(蝠鲼),又称魔鬼鱼,是鲮形目蝠鲮科几种海产属鱼类的统称,现存有13种类型。它们是一种大型软骨鱼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尤其是在珊瑚礁三角区中生活。
蝠鲼外貌特征细分在以下方面:一.体型和形态~①·体型庞大,通常宽度可以达到几米,翼展可以达到数米,体重可以达到数百公斤。②~·它们拥有扁平的身体,头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没有明显的颈部。③~·蝠鲼的胸鳍非常宽大,形状类似翅膀,因此也被称为“魔鬼鱼”或“飞鱼”。
二.颜色和纹理:①~它们的体色通常是深褐色或黑色,有些种类具有白色或灰色的斑纹。②~·它们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而是覆盖着一层凝胶状的粘液。
三.眼睛和口鼻:①~·蝠鲼的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视野比较广,它们的口位于身体下侧,周围有触须用于感知食物。
四.尾巴和鳍:①~·蝠鲼的尾巴细长,尾端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毒刺,用于防御。②~·除了胸鳍外,它们还有背鳍、腹鳍和尾鳍,但背鳍和尾鳍比较小。
概括地说,蝠鲼(蝠鲮)的外貌典型形态特征就是:~身体扁平,吻端宽并且横平,头前生有由胸鳍分化出来的两个突出的头鳍,尾部细长如同鞭子,鳃孔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