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谁先申请谁占优?岂不是如今没有卫星发射能力的非洲国家,以后就没有好的卫星频率和轨道可用?”
“正是如此,2003年面对美国贸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当时的欧洲到处弥漫着反美反战的情绪。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欧盟的伽利略计划决定要把中国纳入到合作中,中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当时中国的北斗还属于开发阶段,虽然发布了北斗一号但是技术参数仍比较落后,既然欧洲人邀请,一拍即合,中国就加入了伽利略计划。”
“那我们怎么后来还是自主研发了北斗系统?”张亮明知故问。
“原本预想和合作并没有持久下去,2005年后,随着欧洲亲美政权的上台,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交好,之前拟定的相似频率也准备改正。中国遭到了排挤,不能参与计划决策机构,在技术合作上还被阻碍,所以中国明白了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2006年中国对外宣布,将要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北斗二号的发布,精度和技术上超过伽利略,也让美国感到紧迫感。美国和俄罗斯也加快技术更新,精度上也反超了伽利略。欧洲国家各种内斗,导致伽利略计划进展缓慢,失去了竞争力。”
“那各国家占有的频率都是那些?”张亮终于引到关键话题。
“老牌航天强国,自然占据了黄金频段,次优频段便成为了争抢对象。美国占据了1176MHz、1227MHz、1575MHz附近频率,俄罗斯占据了1246MHz、1602MHz附近频率。关于中欧的频段之争,中国是在2000年4月17日申请的,欧洲是在2000年6月5日申请的。2007年4月17日,是北斗系统申报的频率资源的最后期限,所以在此之前完成发射以及占领频率资源极为重要。2007年4月14日发射北斗试验星,4月15日卫星实现变轨,4月17日20点发出第一组信号,在距离7年之限仅剩下4小时时中国启用了该频率资源。中国在申报的7年内发布卫星并启用了频段,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一点不违规。2009年中国和欧盟航天部门就频率之争展开第二轮谈判,欧洲称自己早已就按照该频率设计,让北斗二号改用其它频率上。中国坚持先到先得的国际原则寸步不让。
中国和欧盟的频率谈判主要集中在于伽利略系统为安全机关以及紧急救灾部门预留的专用频段上。我国坚持除非中国事先同意,否则“伽利略”常规公共服务信号便无法用于军事目的。2015年1月12日至16日,中欧就频率之争进行了第四次磋商,最终欧洲接受了中国提出频率共用理念,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共用频段。北斗和伽利略共用频段主要是民用,根据先用先得的国际原则,中国具有频率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