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霸业春秋传> 第264章 天下的命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4章 天下的命运(1 / 2)

在许都城内,曹操等诸侯也在密切关注着刘宝的一举一动。他们深知,这位年轻的英主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格局。然而,他们却未能料到,刘宝所引领的变革,将彻底颠覆旧有的军事体系和社会结构,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篇章。

而邓芝,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超越。他从一个孤高自许的才子,成长为了一名深谙治国之道的能臣。他深知,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对主公的效忠,更是对国家、对百姓、对信仰的坚守。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与刘宝并肩作战,共同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在东汉末年,风云变幻之际,曹丞相府内,虽世人常以丞相称之曹操,实则彼时尚为司空,但威名已震四方。郭嘉,字奉孝,步入府中,步伐稳健,面带凝重之色,向曹操禀报道:“主公,下邳城的密探以飞鸽传书急报,吕布麾下大将刘宝,已生异心,似有反意!”

曹操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手指轻轻捋过胡须,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吕布啊吕布,你坐拥良将如张辽、高顺,却不懂珍惜,连刘宝这等奇才也未能善用,真是天助我也!传令吾儿曹昂,速领精兵一万,前往徐州边境,迎接这位‘叛将’刘宝。”

郭嘉闻言,眉头微蹙,忧虑之色溢于言表:“主公,刘宝此人,出身虽微,却才情横溢,文武双全,非池中之物。他若真心归顺,自是锦上添花;但若心存异志,恐难驾驭。”

曹操哈哈大笑,声如洪钟,震得堂上烛火摇曳:“奉孝多虑了。刘宝之才,我早有耳闻,尤其是那传世之诗,字字珠玑,非凡夫俗子所能及。我曹操所求,非其归顺,而是借他之手,削弱吕布之力。试想,若刘宝真能助我断吕布一臂,何愁天下不定?”

在袁绍那等权贵的眼中,出身卑微之人,若是遭遇他们的欺压,唯有默默承受,反抗之路,无异于以卵击石。这种逻辑,并非孤例,明末清初的大臣杨嗣昌,便是其中之佼佼者。他,那位间接导致抗清英雄卢象升陨落的权臣,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曾留下“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之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百姓顺从的苛求,对反抗的深深蔑视。彼时,众多士大夫纷纷附和,这不仅是士林的悲哀,更是时代的缩影。崇祯帝竟将如此人物视为肱骨之臣,国运不济,可见一斑。

时光回溯至东汉末年,袁绍、袁术等世家子弟,同样以俯视之姿,审视着如刘宝这般出身贫寒的志士,乃至将整个黄巾军视为草芥。一日,谋士郭图向袁绍进言:“主公,面对此等微末之敌,我等当如何应对?”袁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胸有成竹道:“此等小儿,岂能逃脱吕布之手?传令吕布,务必擒获刘宝,并取回那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世事无常,袁绍的傲慢很快便遭到了现实的狠狠打脸。刘宝,这位看似不起眼的贫寒子弟,却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胆略。他独创性地设立了参军一职,将麾下将士按能力划分为不同等级,从伍长到千人督,每一级都配备了相应的参军,以辅助指挥,确保军队的高效运转。这一举措,在初期虽遭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逐渐显现,将士们无不叹服于刘宝的远见卓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