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霸业春秋传> 第313章 任由黄皓在朝中肆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3章 任由黄皓在朝中肆虐(1 / 2)

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诸葛瞻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成都的日子里,他常常亲自教导儿子,从天文地理到兵法战略,无一不授。诸葛亮的书房成了诸葛瞻的启蒙课堂,那里不仅有浩瀚的书海,更有父亲深邃的目光与无尽的期望。

诸葛瞻,这个继承了诸葛亮卓越才智的小家伙,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书本上的知识,他总能过目不忘,仿佛天生便拥有了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然而,正如所有天才少年必经的成长烦恼,诸葛瞻的聪慧也伴随着一丝轻浮与急躁。他的堂兄诸葛恪,同样是年少成名,却也因过于早熟,最终走向了悲剧。诸葛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这样的性格若不加以引导,未来恐怕难以担当大任,甚至可能给家族带来祸患。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前夕,他特意给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既有对诸葛瞻聪明伶俐的骄傲,也有对其性格缺陷的担忧。他害怕,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会因一时的冲动与轻率,毁掉了自己本该辉煌的一生。于是,在前线紧张的战斗间隙,诸葛亮抽出宝贵的时间,亲笔写下了一篇《诫子书》,字里行间,满是对儿子的深情与厚望。

“真正的君子,应当通过宁静来修炼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德行。不追求名利,内心才能清明;不被外界干扰,才能志向远大。学习需要静心专注,而才华则源自不懈的学习。若不学习,就无法积累知识;没有志向,也就无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无法勉励心志;轻薄浮躁,就无法修养性情。时间如流水般消逝,意志也会随着岁月一天天消磨,最终变得枯黄凋零,无法与社会接轨,只能悲哀地守着贫穷的小屋,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这封信,不仅是对诸葛瞻的谆谆教诲,更是诸葛亮一生智慧的结晶。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铭记这些道理,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能够承担起家族与国家重任的人。而诸葛瞻,也在父亲的爱与教诲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既有才华,又有担当的青年,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创意改写版

在知识的海洋里,若无那盏名为“志向”的灯塔指引方向,学习便如同盲目航行的船只,终究难以抵达成功的彼岸。想象一下,一个学子若整日沉迷于温床的怀抱,放纵自己的懒散,他的精神将如何振奋?犹如春日里被厚雪覆盖的嫩芽,缺少了阳光的照耀和风雨的洗礼,怎能茁壮成长?而另一类人,他们心急如焚,渴望一步登天,却忘了在急躁中磨练性情,好比那未经雕琢的璞玉,虽有价值,却难以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岁月如梭,年华似流水,不经意间,我们的意志也在时光的缝隙中悄然流逝。那些曾怀揣梦想的青年,若不珍惜时光,勤勉学习,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青春如落叶般枯败零落。他们或许会变得与世隔绝,被社会遗忘,只能孤寂地坐在那简陋的居所中,悔恨当初的不努力,但此时,悔恨又怎能挽回逝去的时光?

诸葛亮,这位智慧与谋略并存的智者,曾无数次以深情而坚定的言辞告诫他的儿子:“勤学立志,切勿怠惰险躁。”这些谆谆教诲,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激励着无数人前行。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诸葛亮这位虎父的儿子,却未能继承其父的英勇与智慧,反而成为了“犬子”的典型。

回望三国时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刘备的儿子刘禅,其才能与智慧远不及其父;曹操的儿子曹丕,尽管有其父的风范,但在某些方面仍显不足;孙权的儿子在军事上的成就更是远远落后于孙坚。即便是袁绍、刘表这样的英雄豪杰,他们的儿子也未能超越他们的成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