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月英接过矩子令的那一刻,无数墨家传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誓要效忠于她。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年的墨家万人大军,如今仅剩四百余人。但正是这四百余人,成为了黄月英最坚实的后盾。
刘宝深知黄月英的辛劳与付出,他担心她一人难以承受如此重负。于是,他利用手中的系统,兑换来了两位后世的人才——其中一位便是元代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黄道婆,这位在松江府乌泥泾镇留下传奇的女子,以其卓越的纺织技艺和创新精神,推动了元代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她的到来,无疑为黄月英的工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黄月英与黄道婆携手并进,她们共同研发新的纺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墨家传人也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为工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汉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逐渐赶超了那些所谓的“欧洲野蛮人”。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黄月英那颗永不言败的心,以及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智慧,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繁华璀璨的魔都徐汇区华泾镇,流传着一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她不仅是宋末元初闪耀的星辰,更是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纺织神话——黄道婆,黄月英那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堂妹。在那个时代,她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纺织业的未来,被后世尊称为“布业之祖”,这份荣耀,源自她对技术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
黄道婆的命运起初如同风中残烛,家境贫寒,少年时便被迫远走他乡,流落至崖州。在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道观成了她的避风港,黎族姐妹的温暖与智慧,则是她重生的源泉。在黎族姐妹的悉心教导下,黄道婆不仅学会了操作古老的制棉工具,还掌握了织造崖州被的精湛技艺,那细腻的纹理,如同她心中不灭的希望之光。
当黄道婆带着一身技艺与满腔热忱重归故土,松江府乌泥泾镇的每一寸土地都因她的归来而焕发生机。在那里,她不仅传授了“搅车”(即改良后的轧棉机)、“弹棉弓”、“纺车”与“织机”这些革命性的工具,更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秘诀倾囊相授。她亲手织就的被褥巾带,图案精美绝伦,折枝团凤跃然其上,棋局字样错落有致,仿佛每一根丝线都蕴含着生命的律动,让人叹为观止。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黄道婆在纺纱工艺上的创新,犹如一股清流,彻底改变了淞江一带的纺织业格局。面对旧式单锭手摇纺车效率低下的问题,她携手木工师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将脚踏纺车改良为三锭棉纺车。这一创举,让纺纱效率瞬间提升了数倍,操作也更为简便,一时间,新式纺车如雨后春笋般在淞江大地普及开来,成为纺织业的一次重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