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霸业春秋传> 第359章 铺平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9章 铺平了(1 / 2)

刘宝,这位雄才大略的霸主,一眼便看中了这片蕴藏着无尽财富的盐池。他大手一挥,如同征服山川般将整个盐池纳入麾下,紧接着,他在河东这片热土上挖掘出了一位瑰宝——卫觊。这位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满腹经纶的才子,被刘宝慧眼识珠,赋予了掌控盐池的重任。

刘宝不仅是一位霸气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智慧的启迪者。他深入盐池,与矿工们并肩作战,用他那充满激情与创意的头脑,引领着他们改良盐业生产,让河东盐池仿佛一夜之间化身为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为刘宝的霸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之泉。

转眼间,故事来到了。在《三国演义》的浩瀚篇章中,卫觊或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但他的名字,却与他的儿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儿子,那位阴险狡诈、机关算尽的卫瓘,正是他一手培养出的智者。卫瓘如同夜色中的暗影,悄无声息地坑害了邓艾,又设局困死了钟会,为司马晋的崛起铺平了道路,然而,最终却也未能逃脱司马王室的屠刀。

卫觊,这位出身河东卫家的才子,与蔡文姬那已逝去的前夫卫仲道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刘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即便卫觊出身世家,他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重用,因为刘宝深知,卫觊的才华与能力,足以担此重任。

卫觊,这位盐业改革的先驱者,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河东盐池的无限潜力,提出了官办盐业的创新思想。他曾在一封致荀彧的信中,言辞恳切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信中提及,董卓之乱时,关中地区民心惶惶,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往荆州。而今关中已安,百姓归心,却被关中诸将招揽为部曲,这无疑削弱了朝廷的势力。卫觊建议,不如整顿河东盐池,由官家主导盐业买卖,以食盐换取粮食,吸引那些从荆州归来的百姓屯田务农。如此一来,朝廷的自耕农数量将大幅增加,国家的实力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公元197年。此时的卫觊,还未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至少荀彧还未曾将他推荐给曹操。他仍在家中闲赋,然而,当刘宝的征召如春风般拂面而来时,他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宝心急如焚,脚下的步伐如同踏风,直奔河东盐池而去,生怕片刻的耽搁会错失良机。在他的心中,一个名字反复回响——卫觊,那个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不凡光芒的人物。

卫觊,四十二岁,字伯觎,一个集文武智政魅于一身的奇才。若以游戏数值来衡量,他的武力值高达62,统帅力更是攀升至78,智力与政治的分数更是耀眼,分别达到了83与86,而魅力值也不低,稳稳地站在73。但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卫觊真正的才华,远不止于此。

他,是书法界的泰斗,与钟繇并驾齐驱,无论是古朴的篆书、灵动的鸟篆,还是稳重的隶书、飘逸的草书,皆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河东盐池旁的一座座石碑,铭记着历史的沧桑,而它们上面的碑文,大多出自卫觊之手,每一笔一划,都透露着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在曹魏文帝、明帝的时代,卫觊的文采飞扬,他撰写的诏令、驳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竟达数百篇之多。而他的个人着作,如《魏官仪》等,更是多达十余部,每一部都是他对治国理念的深刻阐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