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没说什么,我想着,邵宁大了,懂事了,又读了这么多年书,需要我们照顾的地方不多。
太小的,我们真是没办法照顾的,责任重大。
而且,我想着,只带一个邵宁,其他孩子会有想法。
但是,我们也有心无力,家里还有五个孩子呢。
最多,挑有能力的,带过去,给他们一个机会。
我想着,这次就带邵宁,还有邵坤过去。
邵坤和邵云年岁相当,又对练武很感兴趣。如果书闻夫妻不介意孩子往那方面发展,我可以带他过去。”
江书韵没说以安的想法,这事由他决定,好了坏了,谁也找不到以安头上。
“你考虑的挺好,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你们作为叔婶,伯父伯母,能给有天赋的孩子提供一个机会,已经做的很好了。
邵坤读书不行,这一点,像书闻。如果以后能考个武举人,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这事有书闻夫妻自己决定,以后有什么事,他们自己承担。
邵宁这孩子性子闷,能吃苦,去府城苦读几年,将来可能会比你大哥走的远。”
江父想了一下家里几个孙子,邵钦放弃科举了,自己寻找想做的事情。
卲秋还小,也看不出什么。邵容和邵珂,现在也不好说。
“邵明呢,以后有什么打算,继续留在学堂读书吗?”
“邵明想考白鹿书院,已经在做准备了。
他才十三岁,也不着急参加秋闱。
我打算让他踏踏实实多读几年书,过几年,想法成熟一些以后再参加秋闱。
这几年,有机会,让他出去走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整个大历朝这么大,他要出去看看,了解民生百态,见得多了,以后做事,才不会轻易犯错。”
这是江书韵和邵明一起决定的,梁先生也支持。
大历朝幅员辽阔,邵明要走出去,见识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人生百态。
“这个想法很好,见多了,心胸开阔,眼界也不一样的。
他年纪小,不着急往上考。年纪太小,除了名声好听,对实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江父也想到了,孩子太小,对很多事情看法简单,容易被带坏了。
父子说了的差不多了,江母喊书韵出来吃饭。
晚上,江大哥回来了,江书闻一家也过来了。
一起吃了顿饭,江书韵就说起孩子读书的事情。
“二哥,我们放心,邵坤从小就喜欢跟着邵云,现在也是。
上次从府城回来,念叨好久。”
江书闻当然高兴,邵坤读书不行,留在家里,以后最多就是和他一起打理铺子,没有什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