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与霍去病:战术创新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卫青与霍去病无疑是两颗璀璨的将星。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创新的战术,成功抗击了匈奴,为汉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宁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前133年马邑设伏的失败,正式拉开了西汉与匈奴百年大战的序幕。在霍去病能独当一面之前,汉军在卫青等名将的指挥下,对匈奴发起了多次大规模战役,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战争初期汉军缺乏征战草原、沙漠的经验,却喜欢多路出兵、分进合击。这种战术虽有利于降低风险、提高部队机动性和寻获敌军的几率,但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如果侦察不力,就容易扑空或迷路。其次,若军机泄露,被匈奴斥候提前探知行动路线,汉军就可能遭受伏击或被优势敌军各个击破。
以公元前129年的“关市诱敌奇袭战”为例,汉武帝派遣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卫青各领1万骑兵分4路向北出击。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发,向北搜索约150公里抵达今四王子旗一带,也没碰上匈奴兵,只好无功而返。而从代郡出发的公孙敖先向东,再折向西北,抵达今察哈尔右翼前旗一带(行程约150公里),遭遇匈奴前锋部队并交战,损兵7000余人后大败而归。从雁门郡出发的李广,本打算与公孙敖配合作战,对敌形成夹击之势。这两路汉军相距最近时只有约60公里,但匈奴集中主力在今内蒙古商都县境内(汉军到此行程约220公里)将李广部基本全歼,李广被俘后用计夺得一匹快马才侥幸逃脱。唯独从上谷郡出发的卫青较为走运,他带兵向西北急行军约110公里,猛扑位于今河北张北县的茏城(野狐岭),毙俘匈奴700人得胜而归。
此役暴露出多个问题。其一,汉军出动4万骑兵,却在一条东西约40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分4路进攻,分散了兵力,盲目性较大,且当时汉军并未摸清匈奴主力的准确方位。其二,从汉军整齐划一、近乎齐头并进的出击方向来看,这4路人马原计划在战斗中相互策应,但由于联络通信不畅及协同行动不利,最终变成各自为战。实际上,以4路汉军平均相隔100公里的间距,即便其中一路遇危险紧急求援,另外三路也很难及时赶到。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公孙贺、李广吸引了匈奴主力(匈奴认为“飞将军”李广威胁最大,故集中兵力对付他),才让卫青有机会“趁虚而入”直捣茏城。其三,汉武帝战后下达的诏书也透露了汉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孙敖、李广与所辖部队此前互不统属,“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指挥不畅,上下不协调,甚至出现校尉违命盲动、临阵脱逃的恶劣现象,当时汉军内部弥漫的“匈奴恐惧症”可见一斑。
不过,劲旅需经战火磨砺方能百炼成钢。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24年,卫青先后指挥或参与雁门反击战、河南战役、奇袭右贤王战役,成功遏制了匈奴的猛烈攻势并收复河套地区,在削弱敌人的同时,不仅扩大了汉军防御纵深,还显着减轻了匈奴对汉帝国都城长安所在关中地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