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资源:有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于健全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耕地的永续利用。例如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治理酸化耕地和盐碱地,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点等,能防止耕地退化,稳定粮食产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优化用水方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化肥农药的持续减量,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例如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加强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推广绿色高效农药和科学用药技术等,能减少化肥农药的残留;同时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如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利用率等,可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推动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从而增加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保育,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使得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有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构建支撑体系: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进行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先试,建立和完善相关支撑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模式示范和数据监测等基础。
大学农科耕种地通常是农业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一些大学中,会设有专门的教学基地,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就拥有北京门头沟教学基地、河北廊坊教学基地、河北涿州教学基地等。这些耕种地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会,包括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
通过在耕种地上的实践操作,农科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对农业科学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可以学习到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耕种地也是开展科研项目的重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农业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种植方法、品种改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课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