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在是统军打仗,不是个人武功的展示舞台,几人几马的得失,一时的风光和荣耀,对于一场大型战争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露五渊放任这些可以凭借自身能力逃命的敌人离去。正好也可以让他们回到敌营中传达汉军援军气势汹汹、威不可当的信息,多少动摇一下敌人的军心。
数路军马齐头并进,在开阔的原野上如惊涛骇浪,云涌而至燕山山脉各个山群之下,早有通讯兵将消息报至沿线驻守的平北将军残部,都在山腰或者山脚下的营地旁边列队相迎,这些守军个个灰头土脸、形容倦怠,有的甚至脸上、衣服上血迹斑斑,来了这么多援军都无精打采,哪里还有半分精气神残存,这样的士气和阵容,鞑子兵回头想收拾了,拎起扫把就是一簸箕。
露五渊本想将他们遣散回家歇息,但一想他们在这大山里打了这么久的仗,比较熟悉地形地貌以及鞑子兵的分布,可以负起向导之任,于是将他们收编进各个小分队里,负责引导大军进山。
露五渊本来还打算继续执行他的亲民战略,找些群众向导,通过他们向人民群众发放军用物资,获取群众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支持,然后全民皆兵、全兵皆民,让敢于闯入燕山山区的鞑子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死无葬身之地。
可通过守军的介绍及进山之后在各个山麓山谷山脚下的村庄里的见闻才不得不喟叹自己愚蠢,在侵略者如狼似虎的掠夺以及驻守汉军如虎添翼的征用之双重压迫下, 土着村民或者暴尸荒野或者颠沛流离,十室九空,还有一室也是汉军的营房,却哪里还有半个村民的影子?
无奈之下,这条策略只好放弃,“开展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便成了当下战略的不二之选。
露五渊将大军分成神威大将军、威武大将军、真武大将军三大纵队,而每个大纵队又分成十个小纵队,每个小纵队分成十个小支队,每个小支队分成十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略二十人左右,由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把总将军担任队长,再确保有一个熟悉地形地貌的士兵担任向导,三千个小分队按序各分配一个顺序号,然后沿着广阔浩淼、绵延无边的燕山山脉分散开来,一字排开进山,不要求三千小分队保持直线进发,但相邻序列号的小分队不管如何掩身前进,必须确保彼此能够互相照应,一旦发现可乘之机,根据敌情,判断需要多少个小分队参与围剿,立即将信息知会相邻两个序列号的小分队,然后象击鼓传花一样依次将信息传达下去,直到获知信息的小分队数量足以剿灭敌人了,便停止信息传达,剩余的小分队原地待命,得到杀敌信息的小分队则迅速集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攻击,杀敌人一个片甲不留,不等敌军友邻部队风风火火赶来增援,各个小分队快速回撤到之前获知信息时所在的位置,与原地待命的小分队重新连成一条直线或者弧线或者曲线或者任意弧度或曲度的线,神不知鬼不觉散在却又有序地消失在浩淼的大山群里,等待下一个杀敌机会。而从大的角度,神威大将军的纵队取中路,威武大将军取左翼,真武大将军取右翼,连接两个大纵队之间的两支小分队,则全部是由千总以上的武将组成,确保大纵队连接处的坚固程度,遇到特殊军情有一定必要的时候,甚至又可以切断大纵队之间的联系,每个大纵队各自为战又遥相呼应,在特殊情况解决后又迅速合拢,再次万众一心、携手推进,让敌人云苫雾罩、莫辨东西,最后筋疲力尽,土崩瓦解。